数读西南油气田系列
解码西南油气田的“责任DNA”

累计产量突破6800亿立方米,承担全国五分之一的天然气供应;2024年天然气年产量447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二;连续10年储量保持年均3000亿立方米高峰增长, 连续10年产量实现年均近30亿立方米增长;2024年页岩气产量占全国页岩气产量的一半以上,2.46亿元环保投入绘就绿色低耗美景,保障川渝地区75%以上的天然气市场供应……在中国西南腹地,一座以数字标注使命的能源丰碑正拔地而起。
从新中国第一个天然气工业体系的构建者到全球页岩气革命的领跑者,拥有67年历史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正以智能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书写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守护万家灯火的新篇章。
科技破局
向地球深处要能源
在四川盆地,一场挑战地球极限的战役从未停歇。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这片土地,埋藏着4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但也以超深层、超高压、超高温的“三超”难题而著称。
67年来,西南油气田深耕四川盆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企业,历年累产天然气超6800亿立方米, 现具备年产能力450亿立方米以上;拥有集输和燃气管道约7万千米,建成最大日调峰能力3800万立方米的相国寺储气库,区域管网与全国管网互联互通,是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天然气用户遍及川渝地区,拥有千余家大中型工业用户、1万余家公用事业用户以及2500余万家居民用户,有力保障了川渝地区75%以上的天然气市场供应。
透过发展足迹,纵观西南油气田的创新图谱,恰是其与地质复杂性不断较量的实录。
在页岩气领域,西南油气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新形成中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6大主体技术、地质工程—体化高产培育方法,建成我国唯一百亿方级页岩气大气田,建成中国最大页岩气生产基地。2024年,川南页岩气田产量达130.5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产量“半壁江山”。
4月1日,长宁H35-2井“水基替代油基”钻井液技术现场试验取得成功,让单井钻井液及岩屑处置成本同比油基条件下降低30%,标志着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磨溪气田。西南油气田供图
更令人震撼的突破来自地心。2023年2月,西南油气田位于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顺利完钻并成功固井,井深最深达到9026米,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堪称“地下珠峰”,也标志着我国钻井装备和钻井技术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而深地川科1井,是中国石油在蜀地部署的万米深地“超级工程”,该井设计井深10520米,是全球地质条件最复杂、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深井之一,旨在探寻万米超深层油气资源的规模潜力,并创新形成特超深层油气成藏的地质理论。同时,该井有望揭开震旦系地层之下的演化奥秘,为打造川渝地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注入新动能。
目前,深地川科1井仍处于科学探索阶段,其成功实施将为未来超深井的规模化效益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在铁山坡特高含硫气田,数字化革命正在重塑传统能源生产模式。国产化智能管控平台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的同时,更实现了气田生产管理的全面转型升级。这个由西南油气田打造的中国石油首个自主智能气田,2024年通过国家验收,让生产现场数字化系统实现了100%覆盖,模型综合准确率90%以上。
据了解,通过“气矿+中心站”直线调度管理模式,铁山坡特高含硫气田对标同类型气田生产单位节约用工72人,年节约用工成本2000余万元,应急指挥效率提升了85%,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传统生产气田2倍以上。
同时,2024年,中国石油首个智能天然气净化厂试点——大竹智能净化厂建设成功,双“首智”的成功问世,为智能气田建设的优化迭代,以及在行业内复制推广提供了基础依据和宝贵经验。
如今,数据的价值更在产业协同中爆发。覆盖7万公里管网的智能调控系统,可动态调配全国天然气流向;长宁页岩气田的6000万网格级数值模拟技术,让地下气藏运移“纤毫毕现”,规划效率提升百倍。正如西南油气田相关负责人所言:“从前打井靠经验,现在决策看算力。”
绿色跃迁
每立方米气的生态承诺
“能耗大幅降低、噪声控制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在铜锣峡储气库,创新永不止步。这座西南最大单体电驱式压缩机组的智能化降噪厂房内,工程师以余热供暖、光伏发电、压差发电构建起三级能源回收链,年节电720万千瓦时。而100公里外的黄草峡储气库,干法脱硫技术实现“零废水排放”,被冠名为“国内最清洁储气库”。
据统计,2024年,西南油气田储气调峰规模达3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7%。其中,相国寺储气库具有3800万立方米的最大日调峰能力,储气调峰规模27亿立方米,占全国14%,真正成了中国能源战略通道西南枢纽。
但故事不止于此。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在储气库群的规划布局上,万顺场、长宁储气库建设可行性研究进展顺利,新增设计工作气量将达到72.8亿立方米,这个“看不见的地下粮仓”,正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织就能源安全网。
铜锣峡。西南油气田公司供图
走进大竹智能净化厂,传统工业已变身绿色样板:5G专网精准调控硫回收工艺,98%的天然气综合利用率创行业标杆。数字的背后是持续投入——2.46亿元环保资金、28个绿色矿山、6338项环境风险评估,形成从钻井岩屑无害化处理到气田水循环利用的全链条防控。
此外,在新能源布局上西南油气田更显超前眼光。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在攀枝花钒钛园区配气站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20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000吨,年标煤780余吨;与舍得酒业合作的生物天然气项目,将酿酒废料转化为清洁燃料,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认证,每年减排2200吨二氧化碳。
而围绕“天然气+CCUS”的战略规划,西南油气田积极布局CCUS/CCS技术研发与应用,致力于打造“绿色能源西南模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依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深入攻关余压发电、提锂、提XAI、CCUS-EGR等关键技术,并加速项目落地,建成了一批具有西南特色的绿色项目,为区域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生温度
能源动脉里的责任担当
早在2022年,承担川渝地区供气任务的西南油气田便向华能两江和达州川投两大燃气电厂日供应天然气超过600万立方米,这正是西南油气田赋能产业转型的缩影。
2024年,西南油气田更牢牢把握“保供、保畅、增效”工作主线,紧扣产运储销一体化优势,把提升服务质效作为工作重心,持之以恒为客户提供可靠、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如今,西南油气田以长期稳定的天然气供应支持云天化生产经营,支撑川渝万亿级能源化工集群,更为云南省农业用肥提供了保障;投资建设全国首个燃气“无泄漏”示范区,确保京东方、赛力斯等高科技企业稳定生产;保障重庆渝北燃机发电等顶峰发电,去年夏冬两季单日供气峰值均破1.1亿立方米。
数据往往印证着能量转化的效率。据统计,西南油气田每生产1立方米天然气,可撬动川渝GDP增长8.61元。而累计6800亿立方米的产量,已创造全产业链就业岗位180万个。“十三五”以来,西南油气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GDP贡献值达1.7万亿元。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色达县,高原农业也因天然气迎来了蜕变。通过“紫皮大蒜+地膜覆盖+气肥催化”模式,紫皮大蒜每亩产量达600斤、紫皮土豆达6000斤。
据了解,通过“宝石花开·福地色达”农特产业种植基地采取“专业指导+农户”等联农合作方式,将项目开发同农牧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这只是西南油气田开展托底性帮扶的冰山一角。
数字映射着责任与情怀。投入资金300万元推进建设色达县域中藏药材产业基地;从2012年开始定点帮扶甘孜州九龙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300余万元,建成了九龙县高级中学图书馆、多功能运动场,九龙县第二幼儿园、石油路、乌拉溪镇“秘境·桃源”农旅景区等一批惠民项目;连续27年对口支援重庆市开州区,历年来累计援助帮扶资金9500余万元,推进了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40余个帮扶项目的实施;帮扶大英县蓬莱镇南泉村粮蔬生产和榨油加工的全产业链项目,南泉村集体经济由2021年的5.1万元 , 增长到2024年的21.6万元,实现了320%的跨越式增长。
从页岩气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到全产业链减碳的探路者,从万米深地的勘探先锋到乡村振兴的能源后盾……西南油气田的每一个数据刻度,都在诠释现代能源企业的多维使命。当上产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穿越管线点亮万家灯火,当2.46亿元环保投入化作绿水青山,西南油气田正以“每一方气都是一份承诺”的初心,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区域发展的大考中,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房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