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绵竹玉泉镇:千年庙会赓续人文根脉

4月15日,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德阳绵竹市玉泉镇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圣母会”。当天,“拜水赏泉·缅怀圣母”仪式、民俗巡游表演以及文艺演出等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参与。整个系列活动将持续10天,期间,人们不仅可以取甘泉求平安,还可以看表演、吃美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圣母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以颂扬圣母姜姑“向善施仁、孝老敬亲”的美德为核心,融合祈福仪式、民俗展演、特色美食与商贸文化,吸引八方游客沉浸式体验川西古镇的魅力。
绵竹玉泉镇,这座因泉而兴的川西古镇,凭借传承千年的“圣母会”民俗活动,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翼,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万名游客汇聚
九大活动接连上演
农历三月十七日,玉泉镇的赶会者已陆续到来。绵竹、什邡、德阳、广汉、成都、中江、三台、绵阳等地的人络绎不绝。农历三月十八日为正会期,当天,数万群众齐聚玉泉,各地商贾汇聚,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上午8点30分,随着一阵欢快的锣鼓声,民俗巡游表演的队伍在街上缓缓走来。舞狮、采莲船、腰鼓、舞龙巡游等民俗表演热闹开场,更有互动体验,让千年“圣母”文化“活”在当下、“火”遍四方。
巡游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现场不时响起掌声和喝彩声。“我已经参加了好几届‘圣母会’民俗表演,这是玉泉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非常热闹。活动的连年举办也很好地宣传了传统的民俗文化。”一位演出人员说。
上午9点30分,在圣母泉旁,蕴含民间民俗文化的汉礼拜水赏泉、缅怀圣母仪式拉开帷幕,60余名演出人员身着汉服依照古礼,通过诵读祭文、取玉泉水等形式缅怀圣母。大家自发绕泉、饮泉水祈福,以此来颂扬圣母向善施仁、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
今年,该镇以“政府引导,民间自发组织,群众参与”的方式举办圣母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共举行九大活动,包括圣母传承人评选、商贸交流会、川剧下乡、民俗巡游、文艺演出、百米书画卷及书画展活动、民俗文艺表演、传统民俗主题教育活动等,吸引了市内和周边县、市上万群众到玉泉镇游圣母庙、品美食、赏泉。
承载历史记忆
圣母传说与泉水文化相互交融
玉泉镇处于绵竹西南部,东与绵竹孝德镇、新市镇交界,西与绵竹广济镇、麓棠镇接壤,北与绵竹剑南街道相连。
玉泉镇的文化底蕴深植于东汉时期的“圣母传说”。相传姜姑智救光武帝刘秀,其善行获封“圣母泉”,百姓建寺塑像供奉,自此形成“绕泉祈福”“亲水颂德”的民俗传统,历经千年不衰。
走进玉泉镇,可以看到镇内有圣母庙等民俗文化场所及省内唯二的列入文物保护的毛主席雕像。镇内泉堰资源丰富,曾遍布200余口泉眼,现存活泉100余口,尤以“圣母泉”名震川西。
“玉泉镇因泉得名,境内泉水终年流淌,滋养一方土地,孕育出‘上善若水’的仁善精神,成为玉泉人精神的具象表达。”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圣母泉边,一直居住在这儿的104岁的陈金玉老婆婆每年都会准备数百条红绳,免费分发给游客。“系红绳时要念‘平安顺遂’,年轻人不懂,我就一遍遍教。”她说,自己从小跟着长辈学祈福仪式,“这份心意得传下去”。
“一泉”激活“多业”
形成“文旅+产业”共生模式
这场以“圣母泉”为核心载体的民俗盛会,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更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点。
近年来,玉泉镇围绕“锦绣田园·圣水玉泉”发展定位,发挥泉水资源优势聚焦产业提档升级,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启动桂花村文旅名村建设项目,实施映月泉改造提升工程,映月泉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三峡后续工作典型案例,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
玉泉镇以“泉文化”为纽带,以“一泉”激活“多业”,形成“文旅+产业”的共生模式,推动文旅与产业协同发展。如今,这里的玉泉板鸭香飘全川,精品锦鲤畅游省外,清泉香菌行销海外市场,内陆海虾养殖更是闯出了新路子……不仅夯实了乡村振兴家底,更构建起“游泉水、品美食、购特产”的完整产业链。
为拓展产业发展,玉泉镇还与中科水产、玉泉里、九竹人家、粽业科技4家企业进行集中签约,签约意向投资6.1亿元,涉及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
从千年传说到现代产业,从一泓清泉到全域繁荣,玉泉镇正以文化为引擎,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周韵、牟文)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