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出所的新“智慧”

穿过熙熙攘攘的闹市区,一片车水马龙中,一面厚重的古墙巍然屹立,其上镌刻的“万仞宫墙”4个遒劲大字,昭示着它源于文庙古建筑遗迹。而古墙内侧,就是四川省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资溪派出所。
资溪派出所,原名大北街派出所,始建于1950年,2015年迁址于此,2020年10月23日更名为资溪派出所。算上“前世今生”,资溪派出所已有74年的建所历史。
这样的一个老派出所,如何焕发新生?
警情研判有“黑科技”
2024年11月20日,和平路某面馆业主转身招呼顾客时,放在餐桌上的手机不翼而飞,嫌疑人仅留下一个模糊背影。
2024年12月28日,有报警人称其将一部手机放在黑色小包内并挂在苌弘广场树技上,一陌生男子趁她跳舞不备,顺手盗走了该手机。由于处于监控死角,无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此案一时难以侦破。
2025年1月14日,某小区一副食店业主在回屋取东西时,其放在店内桌上充电的一部手机被盗。
……
几个月前,资阳市雁江主城区发生多起手机盗窃违法犯罪活动。由于案发地均处于监控盲区,嫌疑人都是一偷即走,随机作案,而且出手时间不超过3秒,店内监控仅留下2个模糊的背影。受制于传统侦查手段,这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案件一时间成了“无头案”。
连续的同类警情,触发了资阳市公安局“智慧派出所”平台的警情研判“阈值”。
资溪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运用资阳市公安局“智慧派出所”平台开展警情研判。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供图
资溪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民警吴小涵介绍,他们通过警情研判AI模型,将近期发生在城区的17条同类案件的零碎线索和与之直接关联的大量“公安天网”“小天网”视频关联整合,“经过梳理,上述手机盗窃案高度符合同一人作案特征”。
吴小涵说,并案侦查报告被第一时间推送到派出所案件办理队每一名民警的案头。统计结果显示,在3个案发时段反复出现在3个案发地的“巧遇”人员共153名。
结合民警研判出的“嫌疑人核心作案时间不到3秒,手法娴熟,很可能有盗窃前科”“作案时间无明显规律,作案半径4.3公里,城区内流动作案”等特征,“智慧派出所”平台排除了152名嫌疑人员的作案可能。通过“视频监控+大数据+行为筛查”,不仅锁定了3起现案的犯罪嫌疑人就是有盗窃前科的徐某,而且发现了他近期实施的5起其他积案。
身份锁定后,派出所组织抓捕,却面临犯罪嫌疑人徐某长期流浪于出租屋、桥洞、荒郊住宿,行踪不定的困境。为实现精准抓捕,综合指挥室研判出徐某最近的生活轨迹大多在城东几个居民小区、城南某茶楼、麻将馆等地,立即指令案件办理队民警赶赴相关区域附近搜寻,最后在一家茶楼内将徐某抓获,并在其家中找到被盗的多部手机。
该案件是资阳市公安局“智慧派出所”平台应运于实战的一个试点。
为什么资溪派出所会被选为试点单位?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主任李冬梅道出了其中缘由——当前,资溪派出所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实有人口接近7万人、小区200多个、商业店铺4000余家,既有人潮涌动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又有烟火气十足的老街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对辖区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及警务工作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派出所属于老城区里的老派出所,日常需要处理的警情数量不小,而现有民辅警仅50名,警力明显不足。所以,亟需科技赋能,改变传统工作模式,让费时费力的工作变得更省心、更有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李冬梅说,“智慧派出所”平台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大脑,可以将各种警情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分析乃至发出预警,让民警更快、更好地掌握辖区情况和研判推进案件侦破。
守护“一老一小”有新方法
资溪派出所辖区人口密度大,“一老一小”多。针对这一情况,资阳市公安局新组建的“两个战队”成员特地在“智慧派出所”平台上增加了特色模块——该模块支持可视化展示、动态防控,在技术端减轻了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
随着警情研判、警力调度等系列AI模型部署入驻,派出所指挥调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供图
“两个战队”分别是大数据研发创新战队、大数据实战应用战队,于今年3月18日组建。据大数据研发创新战队负责人、资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民警刘鑫磊介绍,大数据研发创新战队主要负责创新研发,结合公安内部手段和互联网前沿技术解决当下基层民警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为基层赋能减负;大数据实战应用战队主要负责警种实战需求,统筹协调市县两级各部门对案件进行侦办。
“目的就在于统筹牵引各地各部门跨部门、跨层级开展工作,加强各个警种的联动,构建‘警种+区县+战队情指行一体化’工作格局,加快形成资阳公安新质战斗力。”刘鑫磊说。
用案例说话。就在今年4月7日,资阳市民左女士(化名)焦急前往资溪派出所求助,称其儿子小明(化名)因不满手机被没收,留下遗书后离家出走。左女士担心孩子会有极端行为,恳请警方协助搜寻。接警后,资溪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将警情同步至综合指挥室。
综合指挥室民警通过“智慧派出所”平台特色模块,迅速调取辖区“天网”监控,结合人脸识别、轨迹追踪等技术锁定小明行动方向,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其可能出现的热点区域。指挥员同步将研判结果推送至街面巡逻警力,形成“空中监控+地面排查”的立体搜救网络。经多部门联动,民警最终在一处公园角落发现情绪低落的小明,全程用时不足2小时。
“比我预想的真得要快很多。如果我们自己找,很难这么快找到。”左女士回忆,他们找到孩子后回到派出所已是深夜,民警随即对小明进行了心理疏导,“沟通了有1个多小时,之后,我儿子还主动来找我聊天,把心结打开了。”
除了依托“天网”智能监控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借助无人机高空侦查与热成像技术,也是科技赋能警情研判、案件侦破的重要一环。
2月16日下午,市民李女士(化名)慌慌张张地跑进资溪派出所报警,称其父亲李大爷(化名)独自在家时突然失联。民警赶赴现场发现,老人居住的房屋门窗完好、门锁无撬动痕迹,老人手机、钥匙等物品仍留在屋内,小区居民均未见到其外出。
随后,民警到该小区门卫室了解情况,门卫反映没有看到李大爷走出去,但不排除在他洗衣做饭时走出去了。为了彻底排除老人走出小区的可能性,民警查看了小区内27个监控探头,并没有看见李大爷走出小区。
“通过警情研判,结合小区群众反映、报警人提供信息、监控视频分析,我们推断老人没有出小区,但他又不在家中,所以应该在家与小区之间某个角落。”吴小涵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他们立即把外出寻找的警力全部调回来,对小区内进行第二次拉网式排查。经过2个小时的排查,仍没有发现李大爷的踪迹。
鉴于此,派出所启动“空地一体”应急方案。通过无人机对该小区进行高空航拍,民警发现老人居住的房间窗户外平台与另一栋楼的外墙约70厘米宽,且有一棵大树的树枝挡住了视线,在房屋内无法发现。无人机操作员仔细查看,发现“树景”画面中有个红点(热成像技术),初步判断可能有个人,于是将把无人机垂直向下靠近“树景”,近距离拍摄,传回了相对清晰的画面,看清了“人形”所穿的衣物。
资阳雁江警方和厂家针对本地警情实际研发、装备的水下机器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紧急救援、解决群众求助等场景。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供图
据家属反映,画面中“人形”衣帽特征跟老人失联时穿着一致。因为“人形”模样一动不动,民警初步判断老人应该是被卡在里面了。民警立刻找来绳索,从另一端套着老人将其拉出,经家属辨认,这名老人就是失联的李大爷。当天天气比较冷,李大爷由于长时间被困,处于失温状态,脸色已经绀紫。
“我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救治,据医生讲,如果再晚一点,就会危及生命。后来了解到,老人是因记忆力衰退误入了楼与楼之间的夹层,被困后导致无法呼救。”吴小涵说。
“天上有机、空中有眼、地面有警、现场有图”,如今,资溪派出所已创新构建出“四有”立体巡防体系,全面织密“人防+物防”防护网,不断提升警务实战智能化水平。
身处于喧嚣闹市的“万仞宫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见证了资阳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也见证着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派出所的新变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