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在兴隆湖,将实验室的技术突破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图景

4月7日,在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四川天府新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体验活动拉开帷幕,海康威视的智能工业听诊器、明途科技的智能体数字人、布法罗外骨骼机器人……一系列“新区造”产品吸引了科技界与诸多市民的目光。
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王仕参观后感叹:“没想到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就在身边。”这场活动不仅是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折射出新区如何以“场景化验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将实验室的技术突破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图景。
“新区造”产品吸引客商的目光。四川天府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场景创新
成都科创生态岛的“试验场”实践
在成都科创生态岛,无人驾驶接驳车成为一道风景。到访的参观者无不想尝鲜体验一下:“车辆运行平稳,像坐进了未来汽车。”这个场景正是生态岛打造的14个“水陆空”应用场景之一。
走进科创生态岛1号馆:咖啡拉花机器人通过亚毫米级精控系统复刻大师手艺;Unitree Go1仿生机器人实现自然语音交互;智能机器人数字讲解员不仅提供详尽的智能咨询服务,还能承担迎宾接待等多重任务……
“场景创新实践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成都科创生态岛作为服务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建圈强链的重大功能服务平台,要通过开放全域试验场域、打造应用场景,成为新技术突破的‘压力测试场’、新产品迭代的‘市场风向标’。”四川天府新区科学技术局成果转移转化处处长聂东表示。
据介绍,目前,生态岛围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四个领域打造“水陆空”应用场景14个,未来还将持续推出的低空城市巡检、无人驾驶地铁接驳等30余个新场景、50余项新产品,让技术反哺链条具象化、数据赋能机制可视化,成为技术迭代的“最佳试验场”。
成都科创生态岛。马骥摄
政策赋能
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
场景化验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支撑,而构建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方能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直以来,四川天府新区将科技政策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保障,通过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系统性支撑。
2023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出台成果转化20条,截至去年底,该政策共计为520余家新区企业发放补贴7100余万元,有效助力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24年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双向揭榜挂帅”推动成都科创生态岛“四链”融合先行先试工作方案》,这一方案的印发实施,既意味着四川省、成都市将以更大力度支持西部(成都)科学城改革创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也标志着成都科创生态岛进一步上升为服务全省创新转化的重大功能平台,特别是对揭榜项目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力度,一经发布,便受到省内外高校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的广泛关注。
除此之外,四川天府新区对数字经济、算力产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一揽子”政策精准支持,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对企业产业化项目增资扩产最高1000万元补贴。
改革破局
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天齐增材生产车间。天齐增材供图
走进成都天齐增材智造有限公司位于凤栖谷的生产车间,数十台工业打印机精准成型,钛合金粉末在激光中熔融为医疗器械。
不久前,位于兴隆湖畔的凤栖谷正式开园,这个采取“科兼工”模式建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建了“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化的创新型产业生态,并根据企业生产需求为其量身定制转化空间,先后吸引傲视无人机、天齐增材、数智传感等高能级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工业上楼”项目集聚发展态势,成为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集聚的“吸铁石”、拉动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更深层的改革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四川天府新区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天府实验室、高校院所发挥优势、提高应用转化类项目产出占比。同时,持续建设“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重大功能服务平台,集中布局省、市科服机构 105 家、服务事项104 项,通过“科创通”平台累计汇聚科技企业 4 万家、中试平台 113 家、成渝大仪设备 1.1 万台,促成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 320余项……
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
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的共振
漫步兴隆湖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错落分布;穿梭其中,海康威视、盟升电子等科技企业汇聚于此……2015年1月,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在天府新区建立成都科学城,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2023年5月,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赋予了兴隆湖区域新的定位,让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西部(成都)科学城。周勇良摄
站在兴隆湖远眺,成都科创生态岛成为成都科创新的地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是科创领域的“金字招牌”,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为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最强大脑”,还有众多“实验室”“大装置”“国家队”“高校圈”等科技力量的汇聚,让兴隆湖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
当机器人潜入兴隆湖底,养出一湖“清水”;“低空数字警察”守护一片“蓝天”;一辆辆无人驾驶接驳车穿梭在兴隆湖畔……这里不仅仅是“创新场”,也成为“试验场”,天府新区正通过场景验证反哺技术突破、政策体系激活创新动能、制度改革打破转化壁垒,让一个个“新区造”的科技产品从兴隆湖畔喷涌而出。
兴隆湖周围,科研机构林立。马骥摄
不久前,成都市首批场景需求——2025天府新区兴隆湖区域20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发布,以环兴隆湖区域发布首期科技成果应用场景清单,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等领域,帮助科技企业精准匹配市场、拓展合作渠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也意味着,未来,在兴隆湖,将有更多的“科幻场景”变为“产业实景”。(天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