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科闯无人区 | 创新驱动 无人驾驶助“蓉”易行

2025年03月29日14:57 |
小字号

在科幻电影中,层出不穷的“硬核”交通工具,往往是体现故事未来感的重要元素——

在《我,机器人》人中,主人公一边呼呼大睡,汽车一边自动飞速行驶;在《第五元素》里,飞行出租车在城市高楼间来回穿梭;《流浪地球2》则呈现出上万台无人车辆在行星发动机施工现场自主集结,完成运输任务的画面……

随着成都科技创新力量的不断增强,这些电影中的科幻画面,已逐步成为城市里的现实场景——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无人驾驶地铁,再到无人驾驶游船,在成都,“无人”交通正逐步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创新驱动、场景赋能之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融合。

智慧赋能

无人交通场景走入寻常生活

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搜索“蓉驿约车”,选择“打车”后输入出发点和目的地,车辆便自动到来……在龙泉驿区的东安阁附近,记者体验了一键约车服务,特别的是,所约车辆为“成都造”自动驾驶出租车。

车辆到来后,记者进入后座,输入手机尾号,车辆开始行驶,前排和后排的显示屏幕上,则分别展示了车辆的行驶速度、轨迹以及道路环境等信息。

整个过程中,车辆行驶平稳,遇到行人会提前减速避让;过红绿灯时,它也能自动识别,并提前判断是否可以通过;需要转弯时,车辆方向盘自动旋转实现平稳转向。值得一提的是,在超车或变道时,车辆会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自动开启转向灯。

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还有成都地铁。清晨6点,当不少市民还在睡梦中,位于武青车辆段的9号线列车便自动“唤醒”,完成列车上电、自检、空调启动等流程后,无需司机操作,它便准时来到始发站,迎接首批乘客的到来……

“和传统线路的列车相比,全自动列车自检时间只需10分钟,较传统人工操作的效率提升1倍以上。”成都地铁9号线车辆运用车间主任王勇介绍。

家住青羊区,在高新区上班,市民黄欢几乎每天都会往返于地铁成都西站和地铁孵化园站,“9号线的到站时间和抵达时间基本都能保持一致。”

“这正是全自动地铁线路的优势所在。” 王勇说,因为全自动运行,没有人工手动操作带来的时间误差,地铁就能根据系统设置准时抵达。

再将视线转向“水路”,天府新区的鹿溪智谷河道上,成都首个落地运行、并拥有L4级别无人驾驶技术的智能游船正在清澈的湖面行驶,“它有个聪明‘大脑’,配备了激光雷达、智能传感器、4D毫米波雷达等高科技设备,从而实现全向感知和自主避障,能给市民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欧卡智舶无人驾驶游船运营公司工作人员闫楷介绍道。

数月前,一辆飞行汽车在四川天府新区秦皇湖完成绕湖飞行,进一步让人们看到成都未来出行方式的可能性……

科技支撑

为行驶安全保驾护航

自动驾驶汽车安全上路,离不开车载的技术优势。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自动驾驶汽车与普通小汽车虽然外观相似,却在车顶和车身增加了摄像头、雷达等传感设备。

“我们重塑了汽车,让车变得更聪明,更安全。”蓉驿约车运营经理谷小龙说,这些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和耳朵,能全方位、无死角实时精准探测车辆周围环境。

有了感知系统还需要“大脑”发出指令。谷小龙介绍,自动驾驶车辆的“大脑”是位于车厢中的“中央处理器”,集合了车载V2X单元(OBU)、视觉处理单元、惯性导航测量单元和工控机等,“所有指令从这里计算完成并发出,最后由车厢中改造加装的‘线控底盘’来执行。”

为了确保安全,每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上路前,都必须在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测试场——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验基地完成桥梁、隧道、高速环道、城市道路等真实场景以及各种天气条件下的测试,并取得自动驾驶车辆专用牌照。

与此同时,无人驾驶地铁为了保护乘客安全,在全自动运行系统也搭载了多项核心技术:正线运行时,系统通过红外光幕实时监测车门与站台门间隙,若检测到障碍物将自动停止发车并启动人工介入机制。此外,“对位隔离功能”实现故障车门与对应站台门联动关闭,车门上放的LED屏同步提示“车门故障,请从其他车门下车”,避免乘客误入,全方位保障乘降安全。

一键即可启动,不需要人工控制,“未来之舟”的安全性又如何?闫楷解答,“未来之舟”配备了先进的水面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有效抵消航行过程中风力、水流和波浪带来的干扰,“相较于传统游船,它能减少船只摇摆对乘客的影响,从而降低晕船的可能性。同时,乘客上船会佩戴一次性防溺水救生手环,发生落水等应急情况时,可迅速弹出救生气囊。”

“接下来,我们还将协同西工大研究院,针对西南市场的‘无人船’产品进一步研发,接入成都市更多应用场景,将智能游船融入公园城市,让更多成都市民体验到技术变革带来的智能化体验。”闫楷说。

政策加持

催生更多科技创新场景

“如今,场景创新已经成为不少城市推动新技术应用推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成都也不例外。”雨前顾问产业分析师李君霞表示。

2024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3部门印发《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与示范运营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加快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我们依据《细则》要求开展申请工作,严格参照规范标准完成材料准备,通过标准化审核流程获取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及示范运营资质。”谷小龙说,得益于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解读、资质材料等环节提供的指导,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

记者从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汽车产业处了解到,成都坚持“需求牵引,场景驱动”原则,在“八纵四横多功能”建设任务及“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下,从车端、路端、云端协同发力,打造具有商业闭环的“车路云一体化”城市级应用场景,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构建一套完整的智能网联基础体系,促进形成高效协同、智能网联的城市交通新生态。

以成都经开区为例,该区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进行全方位智慧化建设,沿途加装设备为自动驾驶车辆发送红绿灯、绿波通行等车联网消息,通过“车路协同”辅助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得更加安全与平顺。当前,成都经开区已实现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城市区域全域开放,正加快构建智能网联产业生态。

李君霞认为,智慧交通领域是开展场景创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水陆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覆盖多种交通方式,为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成都正大力突出场景营造,并发布涵盖无人驾驶等领域在内的首批场景清单,这为围绕智慧交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将进一步推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慧交通领域从单点突破向全领域覆盖演进。”

以城市为试验场,为场景提供“应用场”,日前,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16条重点产业链组建了场景工作小组,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开展场景创新工作。“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的科技创新应用场景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李君霞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柯雨 白洋 黄雪松 魏捷仪 文/图/视频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责编: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