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成都

成都定下今年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目标 力争核心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

2025年03月28日07:37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力争核心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

重点任务

聚焦三大要素

全市算力规模力争扩大至20000P

培育10个国家级大模型,累计培育不少于80个行业大模型,攻关30项核心技术

引育20家数据标注企业,建设不少于8个高质量数据集、5个数据要素服务站

聚焦招引促建

指导“2+6”人工智能重点承载区域制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项招引工作方案,推动重点项目高效落地、快速建设和提质升级

聚焦场景应用

在警务、养老、赛事、文旅、商务、展会、农业、教育、城管、应急、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打造至少70个典型应用场景

聚焦产业生态

建设目标规模150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群,建立“投资标的企业项目库”,投资本地项目不少于30个

力争新增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超过15个,推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从业人员数突破18万人

深化“进解优促”,全年举办各类活动不少于60场

聚焦产业载体

打造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特色产业园,产业聚集度达40%

聚焦企业培育

遴选30家重点企业建立“AI明日之星”企业培育库,力争引育10家“自主创新强、应用水平高、行业位次优、辐射带动好”的人工智能全国百强企业

聚焦创新联合体

全年建设重点科技创新平台30个以上;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不少于10个

3月25日,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媒体吹风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当日印发的《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提出,力争今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聚焦7个方面重点发力

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算力规模达到8700P,5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综合实力排名西部第一。

2025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将如何“用劲”?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要点》提出,将聚焦高品质特色产业园、产业创新联合体、AI三要素、“AI明日之星”企业、“人工智能+”行动、重点项目招引促建、产业生态保障等7个方面重点发力。

聚焦“产业载体”,打造高品质特色产业园。成都将以大模型和机器人为“立园”方向,按照“4+3”梯次打造计划,协同省、市、区三级主管部门联合打造首批4个“样板”特色产业园,推动四川天府新区重点打造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和诸葛空间、武侯区重点打造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成华区重点打造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

聚焦“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强竞争力产业集群。成都将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不少于10个,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协同攻关,培育多智能体、行业大模型、智慧航空、智慧医疗、警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细分产业集群。

聚焦“企业培育”,构建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成都将建立“AI明日之星”企业培育库,建立“一企一案一专班”服务机制,围绕技术创新、场景供给、金融赋能、人才引育、宣传推广等编制个性化、定制化培育方案,力争引育10家“自主创新强、应用水平高、行业位次优、辐射带动好”的人工智能全国百强企业。

聚焦“场景应用”,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成都将聚焦生产、生活、城市治理,在警务、养老、赛事、文旅、商务、展会、农业、教育、城管等重点领域,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不少于70个,助力实现行业需求和产品供给“双向奔赴”。例如,行业需求牵引方面,在公安领域打造机器人警务应用场景,在教育领域打造“人工智能+”教学试点场景等;产品供给谋划方面,推动重点企业打造养老机器人、楼宇服务机器人等场景。

正研究制定专项政策

“针对企业培育,此次重点提出构建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副处长蒋炆伶表示,在政策支持方面,除了前期围绕“数据+算力+算法”构建全要素政策体系外,成都正结合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痛点难点,研究制定最新的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政策。

此外,为解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企业融资难题,成都将建设目标规模不少于150亿元的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群,建立全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投资标的企业项目库”,实施“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等。

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成都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科技促进处副处长刘轶表示,今年成都将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等重点方向,实施一批前景好、需求刚、技术优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攻关项目。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方面,成都将围绕科技企业“找技术”、创新产品“找市场”、创业孵化“找资金”,聚焦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领域,常态化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对接交流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

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也是今年的发力重点。目前,成都已成立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按照场景赋能、专班推进的思路,推动应用落地。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全面开放真实应用场景,“一月一主题”组织用户与企业开展机器人产品供需对接,动态发布一批“机器人+”机会清单,“揭榜挂帅”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迭代”一批高科技高质量产品,全力建设机器人“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的产业生态雨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