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小兔子“蹦”出振兴路

四川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党委和观音堂村党支部坚持抓党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产业振兴,积极发展肉兔养殖业,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示范户"联农带农机制,依托养殖致富,前“兔”光明。
破局之路:养兔“钱”景好
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观音堂村生态环境优美、水源水质好,山林里就有不少野兔,原生态野兔数量多、分布广,发展肉兔养殖前景广阔。
通过自动化养殖的金希兔场。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金沙傈僳族乡政府旁紧靠108国道的山坡上,金希兔场便坐落于此。9个肉兔养殖大棚内,上万只法国伊拉兔在标准化兔舍中欢快窜动,不时发出细微嘶叫的声音。这里曾是一片闲置土地,如今被打造成为可同时养殖2万余只,年出栏商品兔15万只以上的“致富引擎”。
“金希兔场兔场占地30余亩,是2023年依托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中央财政衔接资金225万元建设起来的,目前投资大概在700万元左右 。我们致力打造‘一村一品’,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金沙傈僳族乡副乡长王雷说。
“养兔周期短、风险低,加上有固定肉兔企业和商家上门收购,销路不愁,这条路算是走对了!”王雷抚摸着笼中肥硕的种兔,笑容里满是笃定。
据介绍,金希兔场从2023年10月份第一批商品兔出栏到目前为止,产值已达500万元,直接给村集体经济带来40多万元纯收入。
科技赋能:从“经验养”到“科学养”
走进金希兔场,笼边的标签记录着每只兔子的品系、出生日期和防疫记录,负责人纪正友正在将草料倒进食槽。“60天出栏、均重5斤,靠的是精准温控和饲喂配方。”这里的自动化传送带每小时清理粪便,既保障了卫生,又将废弃物转化为果蔬种植的肥料,形成“种养循环”闭环。
金希兔场养殖的肉兔。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的力量同样渗透在兔场。金沙傈僳族乡通过和省内肉免养殖龙头企业——金博恒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选派党员干部、养殖能手5名,到公司学习养殖专业技术。从疫苗注射到饲料配比均采用标准化流程,同时在草料中加入中草药。
“我们用少量翻白草和黄豆压成颗粒,再搭配其他草料进行喂养。因为肉兔消化系统比较脆弱,我们加入这个中草药主要的作用是治肠道炎,效果也不错。”纪正友指着刚压成颗粒的草料感慨道。
“联农带农”:小产业激活大民生
在观音堂村的集体经济规划中,肉兔养殖被赋予“共同富裕”的使命。目前,9个肉兔养殖棚提供了6个就业岗位,村民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也可参与饲草种植和兔舍管理,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
“我就是这个村的,在这里做工一个月有3300元的工资,从家里到兔场只要五六分钟,守着家、带着娃,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金希兔场工作人员纪保秀说道。
观音堂村金希兔场“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示范户”联农带农机制目前培育了肉兔养殖示范户20户,其中党员示范户8户。这一模式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合作社向周边20户养殖示范户提供种兔和技术指导,保底回收商品兔,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我们家已经养殖半年肉兔了,从12只种兔发展到50只种兔,已经出栏3批2000余只兔,除去成本收益9000余元。”观音堂村养殖示范户兰志美说,不用他们去找买家,兔场上门来拉走,销路不愁。
金沙傈僳族乡金希兔场。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肉兔以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产肉率高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金希兔场这种“轻资产、重联结”的方式,正让肉兔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养殖肉兔的经验给了我们信心,肉兔产业的‘短平快’正适合村集体经济的裂变式发展。”王雷说,下一步将聚焦肉兔产业链的拓展,建造冷链屠宰厂,进行深加工等,进一步拓宽联农带农渠,发展动员更多的肉兔养殖示范户,形成乡内集体经济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同时,通过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提升村级干部综合管理能力。(王维华、杨扬、陈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