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域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
织就活力校园新图景

自全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政策以来,成都各校以创新与特色为“笔墨”,在科技赋能、文化浸润、空间优化、家校协同等多个维度展开探索,绘就了一幅活力满满的校园体育新画卷。
科技赋能
从“汗水运动”到“智慧健康”
在成都,体育锻炼早已突破传统模式、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
新川科技园小学的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柜自助取用体育器材,后台系统实时统计使用频次,记录学生运动偏好及时长;紫藤北区小学的孩子们佩戴智能手环,心率、步数、卡路里消耗等数据同步至家长手机,AI算法据此生成“每日运动处方”,让锻炼更科学;玉林附小借助“数字孪生系统”动态采集学生体质数据、智能生成“学情画像”、推送个性化训练方案、精准提升运动能力。
“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运动处方让家长能更好地参与其中。”家长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手段纷纷点赞。
文化破圈
当传统非遗遇上现代体育
成都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在于文化基因的深植。
天府新区实验小学通过“民族民间游戏”推动非遗与体育融合,让学生体验投壶、跳格子等传统项目,让学生在竞技中感悟传统文化智慧;天府十小以“体育+”模式深化非遗传承:校园体育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元素,如将武术操与川剧脸谱彩绘结合;亲子锻炼环节设计居家游戏创编比赛,鼓励家庭共同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活力。玉林附小将非遗与体育结合,让传统文化在运动中焕发新生——川剧脸谱彩绘结合武术操,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到了文化魅力。
“原来体育课还能这么‘穿越’,感觉像是在游戏里锻炼!”同学们纷纷表示。
空间优化
让运动场景无处不在
在成都市教科院附校,教学楼屋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被改造成“天空运动场”;双林小学御风分校的走廊转角处,迷你篮球架和乒乓球台构成“微操场”;紫藤北区小学在架空层打造轮滑赛道等多元运动场地,孩子们即便雨天也能畅快运动。
“现在发现校园里处处都是运动场!”有了校园运动场景的布局,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动起来。
家校协同
从“校园独奏”到“全域共鸣”
不止于校园,体育教育已经延伸至家庭、社区,形成全域协同育人体系。
在万汇学校,周末校园化身“家庭运动乐园”,亲子足球赛、体能挑战赛吸引众多家庭参与;紫藤北区小学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体育活动,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玉林附小联合社区开放场地,周末的校园跑道上,居民与学生并肩晨跑,运动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
评价革新
让每个孩子找到“高光时刻”
随着“每天运动两小时”的深入推进,成都的学校正在用多元化评价点燃孩子们的运动热情。
电子科大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融美体育课堂量表”中,情感态度、团队协作与技能提升同等重要,形成“三维画像”;高新区朝阳小学为每名学生建立“运动健康档案”,记录跳绳达标的“基础星”、篮球命中的“兴趣星”、赛场夺魁的“竞技星”,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动力;玉林附小将非遗运动纳入评价,如将空竹升级为“智慧闯关接力赛”,皮筋游戏融入数学计算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谢函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