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不眠夜” 成都金融城输变电工程施工提速

施工现场。国网成都供电供图
3月的深夜,当成都三环路褪去车水马龙的喧嚣,锦江大道两侧的万家灯火渐次熄灭,金融城变电站附近的隧道里却亮起另一种璀璨——一群身着工装的电力人正开启他们的“白夜”,用双手编织城市地下电网的经纬。
3月21日22点,在金融城220千伏变电站旁的电缆隧道口,有那么一群人,开始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30余名电力施工人员,穿上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肩扛工器具,在狭长的隧道和密闭空间,开启了通宵达旦的电缆敷设“攻坚战”。
这是金融城220千伏变电站电缆敷设项目开工后,他们的第25个不眠夜,也是2025年成都电网建设关键一环中的“关键一仗”。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电建铁军”化身“地下光明守护者”,积极抢抓夜间有限的作业窗口期,全力确保工程按计划在今年4月投运。
争分夺秒的“暗夜突围”
“通风、通气完毕,气体检测合格!电缆施放器具检查完成,无不良状况……”22点30分左右,项目经理田凯圆瞪双眼,聚焦向目光所至的工作场地,对着对讲机确认隧道环境安全和工器具到位情况。
这条连接金融城核心区的220千伏新建双回电缆线路,全长14.6公里,将施放电缆72盘,制作电缆接头26组,是从已建的三圣220千伏变电站,连接至新建金融城220千伏变电站的又一条成都市市中心地下“电力动脉”。而地下穿越交错的最窄处,仅2米,施工空间逼仄,整个地下作业犹如深陷“地下迷宫”。电力施工人员每天的“作战时间”只有短短8小时——从22点到次日6点,既要避开川流不息的交通高峰,又要最大程度上减轻施工噪声的扰民因素。
施工人员们的头灯在隧道内交织成流动的光带,20余吨的电缆盘在滚轮上缓缓转动,黑色的电缆在潮湿黏腻的空气里踏出施工作业独有的节奏。
“我们就像‘隧道蚯蚓’,一寸一寸‘啃下’硬骨头。”施工人员梁强打趣道。此时,经历了1小时全神贯注的施放工作后,他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
截至次日6点,在8小时极限时间管理的窗口期内,他们再次完成“暗夜突围”作业,难度堪比微创手术,收获确如“永夜星光”照亮未来。
降噪与安全的“双线作战”
金融城220千伏变电站电缆敷设项目施工现场紧邻三环路,临近锦江大道交通主干道和多座居民小区等。为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严格遵守夜间施工行政法规,达到降噪要求,项目部提前定制了隔音围挡,将电缆输送机包裹上橡胶软垫,连金属工具碰撞声都用棉布层层消音。
“夜间施工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比正常谈话声还轻。”技术负责人杨超展示出实时监测数据。
安全更是不容马虎。在开始前的站班会上,安全员赵斌就逐条叮嘱:“随时检查电缆盘支架,隧道拐弯处注意人员站位!特别要注意电缆盘的转运过程,滑车摆放和调整要及时、到位……”施工现场安全警示标志、红色夜间警示灯格外醒目,在黑暗中划出警戒线;每个作业点配备监护人员,保障了施工作业安全可控。
“地下空间狭窄,密闭缺氧,各项安全管控措施必须落实到位,任何细节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巡视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黄华说。
“降噪”和“安全”双线并行,降噪措施获过往居民点赞的同时,现场安全管理连续25天保持“零差错”。
守护光明的“夜行侠”
“现在生物钟全乱了,晚上精神抖擞,白天反而犯困。”施工人员们笑称自己是“夜行侠”。
43岁的电缆施工技术员唐勇已有多年“夜战”经验,妻子总说他“比月亮还忙”。
“现在我是每天出门时,娃娃刚放学,每天早上回家时,娃娃又出门上学了……”资料员张德容说起自己的“日常”,对孩子多少有一丝歉疚;梁强在经历了25天通宵施工后,累得靠在隧道壁上打盹……
守护光明艰辛如此,但当晨曦初现,他们总会驻足望向城市天际线,远处,金融城的写字楼灯光亮起,近处,锦江大道的车流开始涌动。
截至3月24日,这场将持续一个半月的金融城地下电缆敷设攻坚战,已完成整项工程进度的70%,预计4月上旬将全线贯通。
据了解,金融城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蓉耀工程·贡嘎登峰”一流电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项目,投运后将新增48万千伏安变电容量,改善金融城片区的电网结构,大幅提高成都市锦江区、高新南区的供电能力。(林媞媞、张发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