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小时内每6分钟精准预报天气
AI“蓉城·灵犀”凭啥这么牛?

2025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去年,成都市气象局的“蓉城·灵犀”短临预报人工智能模型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基于物理约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外推算法,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检验,实现了对气象数据的精准分析和预报,AI正为成都防灾减灾注入“智慧动能”。
借助AI技术如何更精准地预判天气?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 技术突破 ·
实现未来2小时内
每6分钟精准预报
当狂风裹挟着暴雨逼近城市,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在上演。2024年夏天,强对流天气频发,因为“蓉城·灵犀”大模型提前捕捉到关键信息,精准预测了未来几小时内的强降水落区、强度,让防汛决策有了科学依据。
21日上午,在成都市气象局,记者见到了“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
据成都市气象台技术研发室博士、高级工程师陈思思介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蓉城·灵犀”开发的短临降水预报模型可以实现在未来2小时逐6分钟分辨率、逐1公里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雷达组合反射率外推预报。配合快速更新同化技术,0~2小时降雨预报目前可精细至逐5分钟、逐100米。
· 实战检验 ·
提前90分钟
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目前,“蓉城·灵犀”已从实验室走向实战。
去年7月23日午夜1时许,成都大邑山区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此时“西部沿山是否产生极端强降雨,雨带是否向东扩展影响成都城区”是当时临近预报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同时也是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
每6分钟刷新预报,数据实时和相关部门共享对接,当晚的值班人员几乎彻夜未眠。陈思思对这次降雨印象深刻,她介绍,当时“蓉城·灵犀”的预报结果显示:中尺度对流系统稳定少动,西部山区强降水还将持续,部分地方大概率会出现大暴雨。随即,经市县两级会商,5个市(县)根据“蓉城·灵犀”的预报结论,提前90分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成都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韦玮说:“5个市(县)同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在成都还属首次”。
记者了解到,这次天气过程为成都市西部2013年以来降雨强度最大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小时雨量达178.3毫米,突破历史极值。“由于气象预警预报准确及时、层层递进,为早转、快转、尽转赢得了先机。”“蓉城·灵犀”的预报与实况高度吻合,证实了该短临模型对复杂地形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移动规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目前,“蓉城·灵犀”技术正在继续推进模型的研发升级,赋能防灾减灾救灾、智慧蓉城城市治理、低空经济发展和重大活动保障等场景。2025年世运会即将开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短临预报模型——“蓉城·灵犀”将全程参与气象服务保障,为世运会保驾护航。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