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探访成都科创生态岛

看这个“岛”装下了多少种未来

2025年03月25日08:11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看这个“岛”装下了多少种未来

咖啡拉花机器人

在收拾玩具的“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

无人驾驶船

巡逻机器人

机器狗

  1006亩,是成都科创生态岛(简称科创岛)的占地面积。自2017年启动以来,这座构建在兴隆湖畔的“科技之岛”逐渐成形。截至目前,科创岛已有5个场馆楼宇建成,19家科创企业入驻,链接了35个重大创新平台和27家国家科研机构。

  一个以“科创”为特色的岛到底有何不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科创岛正充分发挥拥有水、陆、空三域资源的独特优势,将全域变身创新场景应用的“试验场”。这个立体空间,是科创企业首展首发的舞台,也是未来城市的真实验证场域。

  这是一个“场景岛”

  科幻场景照进产业现实,随处可见无人机配送、机器人、无人驾驶船……

  3月24日上午8点半,在科创岛上班的王丽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了一杯咖啡。约10分钟后,一架无人机从天而降,将咖啡送到了办公室。这样的消费场景在科创岛已经见惯不惊。目前配送航线是1号馆(科创服务馆)楼顶到W7(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特色楼宇)楼顶,直线距离约700米。

  想体验带科技感的咖啡,也没问题,让机器人来做。记者走进1号馆,迎接我们的是“镇馆之宝”——咖啡拉花机器人。磨豆、打奶泡、拉花……随着机械臂的精准操作,5分钟后,一杯颜值在线的香浓咖啡就出炉了。

  在3楼展示厅,一只名为Unitree Go1的“机械小狗”欢快地跑来。作为全球首款消费级伴随仿生四足机器人,它旋转、奔跑、握拳送祝福的样子憨态可掬。

  在科创岛内,巡逻机器人正沿着既定路线巡视。它的“眼睛”——高清摄像头正360度转动,碰到异常情况便进行拍摄,并将画面实时传回管理中心。

  鹿溪河河畔,无人驾驶船“未来之舟”停靠在码头。按下触摸屏上的“一键启动”,便可开始一段近2公里的水上之旅。这是成都首个落地运行、拥有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智能游船,目前实行线下预约,免费向公众开放。

  让人眼花缭乱的科技范儿,只是“试验场”的冰山一角。在3月19日举行的2025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上,集中发布展示了一批“四川造”智能机器人和大模型产品,其中不乏来自科创岛的成果。

  这些成果如何在岛上“试”出来?科创岛又为什么要变身“试验场”?我们一步步在岛上寻找答案。

  这是一个“试验岛”

  为驻岛企业搭建水、陆、空全域应用场景,打开招商育商新模式

  科创园区国内到处都有,但这样的形态却很少见。一面临兴隆湖,三面环鹿溪河,广阔的水域、低空空域加之岛上若干场馆楼宇,让科创岛拥有丰富的场景资源。

  “我们在思考科创岛的核心竞争力时认为,占地1006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的超大试验场以及水、陆、空全域场景,将很有吸引力和未来想象力。”成都天投集团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张鹏飞说。

  作为科创岛的产业招商总监,朱雷刚的工作是和企业打交道。他在招商过程中发现,要吸引优质的科创企业“上岛”,链接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固然重要,应用场景也是企业的迫切所需。“科创企业的产品,很多都需要不断试错和迭代,需要找到应用场景来试,收集反馈,再来打磨改进产品,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朱雷刚说。

  场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记者前期围绕低空经济这一主题采访时,相关无人机企业普遍反映缺乏应用场景、找不到市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痛点。

  如果把新技术、新产业比喻成一架飞机,那么应用场景就是起飞的跑道。对科创岛来说,场景则打开了新的招商育商模式,助力“新质”产业在岛上聚集。

  探访当天,记者正好遇到了前来跟进中试平台落地相关事宜的深圳市道瑞轮胎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余前玉。

  余前玉与科创岛的缘分始于2024年8月。当时,他带着来自高校的新材料轮胎技术成果,上岛参加校企对接会,“科创岛创新成果转化团队了解到我们的市场推广需求后,根据产品特性分析,为我们在科创岛搭建了应用场景。”余前玉说。

  科创岛产业生态运营总监耿亮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他们促成了道瑞与成都本地电动车品牌“卜丁出行”的合作,将道瑞的轮胎装在电瓶车上,又将这些电瓶车投放在岛上落地应用。耿亮说,这次合作让道瑞轮胎非常认可科创岛“转化+展示”的资源,后续很快在成都注册成立公司并落地科创岛。“我们将西南总部放在科创岛,投资2000万元搭建中试平台,期望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成渝地区落地。”余前玉说。

  这是一个“未来岛”

  每条道路都是算法迭代的试验场,1006亩土地上全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类似道瑞轮胎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岛上,每天都有变化发生。今年,打造创新场景应用示范区,是科创岛的一项重要突破口。

  记者行走在科创岛,运营方和不少企业都提到了“杭州六小龙”,其背后是本土创新引发的现象级关注。

  以场景创新破题,将其打造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点,推动更多“科幻场景”转化为“产业实景”,正在科创岛加速落地。

  这源于国、省、市三级的系列部署和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场景”一词,明确“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去年底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提到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而成都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加挂“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牌子,新设立的“场景创新部”也引发各方关注。

  在这场城市级场景创新试验中,科创岛率先开启的全域场景创新试验就是“先导试验”。

  展望未来,成都天投集团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负责人阎妍表示,科创岛依托特有的生态基底,构建覆盖水域、陆地、低空的立体化智能试验场,这座占地1006亩的“未来之城”,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企业验证前沿技术的超级试验台。

  “大语言模型领域有个现象叫‘涌现’。”阎妍说,当模型的参数量、训练数据量等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展现出一些原本没有被刻意训练的能力或行为特征,这些能力往往是比较复杂、高级且出乎预料的。科创岛正在做的工作,就像在训练一个大模型。“我们已经链接了不少科技创新要素资源,接下来,就是做大规模、深度融合、构建生态,相信最终会‘涌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的爆发式增长与高效转化。”

  阎妍畅想,在不久的将来,科创岛的每株水草都连接着物联网终端,每条道路都是算法迭代的试验场,每寸天空都在重新定义城市边界——1006亩可以装下无数种触手可及的未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高杲/文 吴聃/图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