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校园:技术浪潮下的思考

今年初,最火的莫过于哪吒和Deepseek。对于学生来讲,一个震撼于勇敢热血的情感,一个震撼于用技术完成作业的高效。面对厚厚的作业,只要对着人工智能输入指令,就能得到飞速生成的答案。对此,不少家长和老师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诚然,“AI+教育”已成大势所趋,但在AI浪潮中,当我们掀开技术赋能教育的华美袍子,三个现实问题正悄然浮现。
“认知外包”陷阱:AI幻觉下的认知退化
随着deep seek的爆火,近日“AI写作业”相关话题也是不胜枚举。有不少家长反映:“DeepSeek帮助孩子‘深度思考’,数学作业已经‘无所不会’”。从小学的作文日记,到中学的数理化生,再难的作业,AI似乎都能“分分钟搞定”。但这种看似高效的背后,是孩子们逐渐丧失的草稿纸演算习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提醒:“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为了锻炼思维能力、促进认知发育。若人工智能长期‘越俎代庖’,可能造成学生发育阶段的‘思维短路’,存在‘认知外包’风险。”
“认知外包”是将某些认知任务或思维过程委托给外部工具来完成,它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但学生依赖人工智能生成问题答案时,传统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计算、推理、困惑和判断等被简化为“输入-输出”的机械循环,深度学习所需的链条被切断。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的“认知外包”,会减少自己主动思考和自我分析的机会,思维会慢慢幼稚化,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心理,进入“认知外包”的陷阱,影响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的发展。
由于"人工智能幻觉"的存在,加上中小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和辨别能力不强,在训练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可能会提供一些错误的数据和观点,可能会导致学生长期处于错误的“信息茧房”内,使学生局限于算法划定的认知边界,形成“算法主义”下的认知退化。
“数据算法”陷阱:AI分析下的教育异化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由于人工智能缺乏真实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无法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社会能力、思想观念等非学术因素进行评价,只能通过记录大量关于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学习习惯以及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将学生学习情况变成冰冷的可量化数据指标。在这种数据量化的驱动下,教师为了达到好的评估结果,可能会倾向于追求教材的快速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重塑教育诚信价值的边界。据《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DeepSeek搅动寒假作业,基础教育与人工智能如何磨合?》的报道内容,在针对中学学生的724份有效问卷调查中显示,完成寒假作业时“用过DeepSeek、豆包、Kimi等各类人工智能工具”的学生占比达40%。这种“技术作弊”不仅挑战学术伦理,更消解了“学习即成长”的价值根基。
“人机互动”陷阱:屏幕背后的关系危机
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当前,学生接受教育场景逐步转向网络社交化和技术虚拟化。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达11.01亿人,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7小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有2.3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16.4%,其中高中、中专、技校、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为44.1%。这些数据都揭示了数字化生存已成青少年的生活常态。但由于青少年儿童大脑还没发育完全,容易沉迷网络,将虚拟互动和真实社交混淆,长此以往,可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绪管理、社交技巧运用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下降,妨碍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另外一个维度讲,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还包括情感教育、思想塑造等多重维度。比如:教师在处理同学间的冲突时,会教会学生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情绪低落时,教师会给予鼓励和关心,提供积极情绪。但人工智能助教、虚拟教师及虚拟学伴的无负担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在知识量和服务上的优势,可能会让学生更倾向于依赖技术答疑解惑,而非向教师寻求指导帮助。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只一味的用人工智能来解决,长期以往会影响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技巧、情绪处理能力的培养。(赵政枫、关心、黄国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