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指导晋剧演员学川剧 崔光丽跨剧种教学:艺术生命力在于互动

2025年03月14日20:00 |
小字号

“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

这段经典唱词取自川剧折子戏《情探》,讲述了王魁金榜题名后,抛弃当年资助他的焦桂英,另娶他人。桂英痴心被负,愤而自杀,死后化为冤魂制裁王魁,报仇雪恨的故事。

如今,这部以诗化的文学性、深邃的情感表达与独特的艺术张力,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川剧经典作品,将被移植为晋剧《王魁负义》,与晋剧戏迷见面。

过去一周里,川剧表演艺术家、四川省川剧院原艺术总监崔光丽,受邀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青年演员讲座分享、手把手“传功”,并结合自身多年演绎《情探》的经验,教授川剧旦角表演技巧以及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崔光丽手把手教学

3月12日晚,刚刚结束一天指导排练的崔光丽,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这段艺术经历。她坦言:“艺术生命力在于互动,此次以《情探》为媒介,可以搭建起川剧、晋剧两种美学对话的桥梁,推动两大传统剧种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传承的实践,更成为南北戏曲文化碰撞与共荣的生动缩影。

“因戏结缘”数十载

“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的艺术语言”

崔光丽少年从艺,工川剧旦角,因扮相秀美,嗓音清丽,表演传神动人,得以拜入川剧名旦许倩云门下,后受教于阳友鹤、陈书舫、王青莲、邓学莲、王世泽等众多川剧名家,博采众长,深得川剧传统旦角表演的艺术精髓。

《情探》是她的“启蒙戏”,“这出戏是我16岁时,我的师爷阳友鹤先生为我排的,已经演了快半个世纪了。”舞台上,崔光丽用高亢激昂的唱腔技巧、细腻入微的鬼魂身段、“虽鬼实人”的演绎特点,将“焦桂英”从凄婉到决绝的复杂层次演绎得淋漓尽致。

谈及此次受邀赴太原开展教学指导,崔光丽感慨万千:“川剧与晋剧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晋剧名家田桂兰老师早年曾跟随我的师爷阳友鹤先生深入研习川剧表演精髓,并融入晋剧创作,推动剧种创新发展。现在的晋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谢涛也在多部剧目中沿用我们川剧著名剧作家徐棻的剧本,川剧丑角表演艺术家、川剧名导任庭芳老师也多次赴晋剧院授课、排戏……所以两个剧种‘因戏结缘’的传统已经延续几十年了。”

崔光丽与晋剧演员合影

川剧与晋剧虽分属不同的声腔体系,崔光丽却在此次教学中找到了共通之处 “川剧以‘昆、高、胡、弹、灯’五大声腔闻名,晋剧则以‘板腔体’为特色,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情探》是川剧高腔,通过‘帮、打、唱’的独特形式,既保留了川剧的抒情性与细腻感,又结合晋剧高亢激昂的叙事特点,实现了声腔的巧妙‘移植’。我们希望发挥各自剧种的优势,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的艺术语言。”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跨剧种实现“形似”到“神似”的升华

水袖翻飞,咿咿呀呀,蹉步抬手间,都要反复雕琢。崔光丽高度赞赏晋剧青年演员的勤勉态度:“这些孩子十分好学刻苦,即便面对完全陌生的表演体系,仍能沉下心来反复揣摩。”教学中,她通过分解动作、示范细节、解析情感逻辑等方式,逐步引导学员理解川剧表演的美学内核,帮助学员跨越剧种差异,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升华。

在指导晋剧青年演员学习川剧《情探》的过程中,崔光丽发现:“尽管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基础‘大同小异’,但川剧独有的表演细节仍是学员们的核心挑战。”她举例道,“川剧的‘转身错步’等身段技巧,以及特定动作的力道控制,都是晋剧演员未曾接触过的领域。”

崔光丽教授《情探》

面对学员对川剧表演体系的陌生,崔光丽选择以“耐心沟通”破题。因为她深知,新生代是艺术传承的关键力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互动——晋剧青年可从川剧中汲取细腻的情感表达,川剧演员亦可学习晋剧高亢的叙事张力。” 唯有相互借鉴、彼此成就,才能将“各美其美”升华为“美美与共”。

崔光丽展示川剧旦角程式

她也强调,这种融合并非消解剧种特色,而是通过“移植优势、激发共鸣”,推动戏曲艺术整体繁荣,让传统戏剧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此次川剧与晋剧的深度互动,核心在于激活传统优势,推动剧种间互学共进,让更多人去喜爱各个剧种。”崔光丽希望各剧种能在坚守本色的基础上,通过展现独有艺术魅力、汲取他者精华,形成“以交流促创新”的良性生态。“在未来,我希望晋剧和川剧的青年演员之间,能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封面新闻 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图据受访者

(责编:李强强、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