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都: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人民网记者 郭莹
2025年02月28日16:03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过去的一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经济运行走出一条从承压下行到企稳回升的奋进曲线,经济基本盘“稳”的态势巩固增强。

过去的一年,成都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354家,人工智能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14个。高质量发展“进”的步伐坚定有力。

过去的一年,成都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产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标志性改革“立”的势能加速蓄积。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城市名片,过去的一年,成都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拼经济、促发展、强信心、稳增长、抓改革、惠民生,一个蓝绿交织的“美丽成都”、量质齐升的“活力锦城”、诗意栖居的“天府家园”、安全韧性的“智慧蓉城”加速呈现,最具幸福感城市”实至名归。

把“民生小事”当“幸福要事” “面对面”解急难愁盼

“三环路出口如何优化”、“市政工程占道难题如何破解“、“公交专用道资源是够变专用为共享?” 2月26日,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当晚,“代表·局长面对面”现场咨询交流活动现场,22个问题相继提出,代表抢问,局长“秒答”,围绕大城市交通拥堵这一痛点,对症下药,精准出击。

杜绝穿靴戴帽,问题直面矛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时间,政府与民意“有来有往”,为城市治理共谋良策。

交通拥堵是超大型城市管理的一大“痛点”。科学治堵,打通的是堵点,畅通的是民心。实际上,自去年10月成都公布第一批次63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以来,只用了两个月时间,成都就完成42项堵点任务,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1.38下降至1.31,重点区域周边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城市血脉有效畅通。

无论城市发展演进到什么阶段,“人”都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市民的内心感受理应成为城市发展政策制定的尺度。

2024年,成都将“ 一老一小 ”作为重点保障对象,镇(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质量齐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有了意外伤害保障;教育方面,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方面,“一次挂号管三天”惠及群众154万人次,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夯实社会保障基础,城镇新增就业29.8万人,去年一年,成都圆满完成108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服务老百姓“实”的成效持续呈现。

把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起点,把“民生小事”当“幸福要事”来办,资源供给实现“优质均衡、可感可及”,在回应市民企业关切中“以事聚人”,在破解民生难题中“聚人成事”,“软硬兼备”的幸福力,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真帮实帮强发展信心 “点对点”助企业纾难解困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力细胞,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年成都市两会时间,如何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推进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引发热议。

去年成都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促进公平市场准入、支持参与政府采购、支持发展壮大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55条措施,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随着全市深入开展“进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大面积展开,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

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新材料赛道一匹“黑马”,去年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成都市人大代表、董事长兼CEO颜焰说,职能部门“主动上门、精准施策”的服务模式,解决了困扰企业的个性化问题,让企业敢于大展身手。

2025年都江堰猕猴桃自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这背后与相关部门简化出口流程,提供通关便利化服务,搭建推介展示平台,推动“川货出海’”从单一贸易转向了深度合作密不可分。成都市人大代表、都江堰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彬说,政府赋能让都江堰猕猴桃国际认可度显著提升。目前,随着企业猕源出口备案基地、备案包装厂的建立,实现从田间到海外商超的对标生产管理,依托猕猴桃博士工作站和联合四川农大等机构的技术支持,公司已逐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出口竞争力。

“信心比金子还重要。”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金星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新伟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5个“坚定不移”,其中‘坚定不移搞活民营经济’这一项,包含诸多有力措施。他从中清晰地感受到,政府将会以更强大的力度,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与举措,全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有了‘娘家’与‘靠山’,在发展中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手把手”助力科技产业创新

一部火爆全球的《哪吒2》,成为成都数字文创产业的里程碑,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彰显中国文化创新活力、魅力、实力。在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东软学院校长张应辉看来,动画的成功,背后是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的系统化托举。

托举,不仅限于是在文创领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要悉心呵护每一个创新创业的金点子,鼓励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胆闯、大胆试,在蓉城大地上创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两会期间,全国首个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鸿鹄”和四足机器狗“灵瞳”在成都两会会场亮相,线下吸睛、线上猛刷流量。而实际上,成都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已早已走在前沿,1000余台机器人在70余类场景得到应用,覆盖工业制造、农业、警用巡逻等各个领域。

机器人地上走,无人机空中飞。

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成都竞逐“低空”,积极布局未来的“天空之城”,在上下游企业、产业规模等综合实力上,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在产品创新研发上,沃飞长空的AE200“飞行汽车”预计在2026年左右完成型号合格证(TC)取证;在低空监管服务层面,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提供了从适飞监管到航路规划再到探测反制、设备管理的全链条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在应用场景上,彭州市的“天空之眼”、金堂淮州机场成为无人机企业产品投用前的测试场。

截止目前,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了1.5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万家,通过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集群和深化国际合作,一个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正在构建。

面向未来,成都还将怎么做?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中试+’成果转化服务生态,建强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新建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40个以上,以此“拓宽成果转化通道”。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万邦锦城新能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锐建议,持续整合资源,打造成德眉资一小时中试产业圈,实现成都科研成果与德阳、眉山、资阳产业承载能力的有机结合,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创新离不开人才,成都市人大代表、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委员刘文隽认为,要留住城市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年轻人,抓住更多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成都还需大力优化年轻人在成都创业、创新的软环境上继续发力。

让科创企业、科创人才汇聚蓉城。未来的成都,将以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姿态,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篇章。

(责编:罗昱、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