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将焕新归来 亮点抢先看

2025年02月19日21:40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成都2月19日电 (王凡)2月24日,经过提质改造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T1)将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双流机场重新回归“双航站楼时代”,年旅客吞吐量可满足5000万人次的需求。

焕新归来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长什么样?将为旅客出行带来哪些新体验?今天,带大家抢先探访亮点。

空间重塑 功能全面升级

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巴蜀文化瑰宝触手可及,舒适的休憩空间与贴心的服务触手可及……踏入T1航站楼, 就如同走进充满科技感与人文气息的世界。

据双流机场资产管理部智慧建设与低碳管理主管陈清华介绍,T1航站楼的改造遵循“充分利旧、避免大拆大建”的原则,建筑主体结构、屋面等全利旧,外立面利旧率超过90%。同时,响应“双碳”政策,冷热源系统全面电气化,实现零碳排放,提升系统效率。航站楼还引入了绿色环保理念,配备了新能源车充电桩,致力打造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机场。

改造后的T1航站楼国内部分土建改造面积达9.98万平方米,分为地上三层(到达层、出发层、上夹层)和地下一层。航站楼内设有17个近机位登机口、6个远机位登机口,配备36个值机柜台、20台自助值机设备、10台自助行李托运设备、17条安检通道、1个贵宾厅和2个两舱休息室。

科技赋能 出行“一键加速”

T1航站楼的改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提升了数字化和智慧化服务水平。一楼大厅配备了8套全新的行李自助托运设备和12套智能安检设备。

新增的 8 台自助托运设备,与人工柜台、自助值机终端协同服务。旅客可以在自助值机终端完成值机后,直接前往自助托运设备办理行李托运,仅需 3 分钟就能实现“一站式”快速办理。

智能安检闸机的引入更是大幅提升通行效率。旅客只需刷身份证并进行人脸识别,即可快速通过安检,通行时间从传统的55秒缩短至10秒左右。双流国际机场安全服务监察部服务监察项目主管熊丹雪表示,“这套系统集成了活体识别、尾随识别、多证件识别等功能,既提升了效率,又确保了安全性。”

此外,T1航站楼还全面配备了A2级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成为西南地区大面积采用该设备的民用机场。安全检查站技术科科长刘巍介绍,这款设备搭载了国际顶尖的“非接触式”探测技术,旅客只需站立于指定位置,系统便能迅速完成检测,安检员弯腰检查的概率降低了30%,旅客过检更加顺畅。

巴蜀元素 彰显地域特色

T1航站楼的改造不仅注重功能性,还融入了丰富的巴蜀文化元素。航站楼内设置了“竹茗雅韵”“巴山蜀水”“古蜀文明”3处主题人文艺术装置,结合四川的非遗、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旅客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些设计有何寓意?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冯柯润娓娓道来:“竹茗雅韵”以盖碗茶的造型反映了四川人安逸休闲的生活;在“巴山蜀水”主题区域展现了四川盆地与川西雪山的壮丽景色,旅客在此可领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意境;而“古蜀文明”艺术装置则融合了三星堆、金沙遗址的祥云和文字符号,展现了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B指廊的裸眼3D大屏幕上,一只憨态可掬的“数字大熊猫”正懒洋洋地趴着,毛茸茸的耳朵微微抖动,仿佛下一秒就会从屏幕中跃出。这一生动场景与成都太古里的裸眼3D大熊猫相媲美,成为航站楼内的一大亮点。

在一楼到达指廊,双流机场协同四川美术馆,打造了BC艺术长廊互动屏,旅客在步梯上可与屏幕上的川蜀特色艺术作品互动,让候机时光成为一场温馨的文化之旅。

服务升级 打造舒适体验

为方便旅客休息,航站楼内设有2600余个座位,充电座椅覆盖1420余座,覆盖率达50%以上。此外,还配备了43组上网桌和160余个高脚凳,满足旅客多样化的需求。

针对旅客走错航站楼的情况,双流机场特别推出了“防错走旅客保障措施”,包括全方位咨询服务、免费摆渡车、醒目标识、快速安检通道等,确保旅客需求得到及时响应。

如何推动机场消费与在地消费协同发展?T1航站楼内引入了50余家商业店铺,包括M Stand、星巴克、霸王茶姬等知名品牌,覆盖零售、餐饮、休闲等多种业态,进一步提升了旅客的购物体验。

同时借助机场口岸巨大流量,将双流特色产业与机场消费有机结合。一月一主题,月月不重样。“海蒂的花园”展陈已在航站楼花香四溢。成都噜噜花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邱亚敏满怀期待,“希望我们精心布置的这座花园能够成为旅客们在繁忙旅途中的一处心灵栖息地,让每一位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美好,感受到成都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

2月24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将焕新归来。这不仅是一次出行的升级,更是一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奇妙之旅。双流机场将继续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指引,为旅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舒适的航空出行服务,助力成都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城市。

(责编:李强强、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