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蜀道是一条‘诗歌之路’”

——阿来葭萌关里畅谈蜀道文化及文学创作路径

2025年02月16日19:26 |
小字号

【人物名片】

阿来,男,藏族,1959年7月生,籍贯四川省马尔康市,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机村史诗》(六部曲)《格萨尔王》《瞻对》《云中记》,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草木的理想国》等。2000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9年《云中记》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921年1月,鲁迅创作短篇小说《故乡》。

至此,‌“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逐渐成为了一句经典名言。

104年后,2025年2月14日,在位于“通往四川的道”的葭萌关里,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阿来,以《大蜀道文化传承及文学创作路径》为主题,向首届蜀道生态文学奖颁奖与会领导嘉宾畅谈了他对蜀道文化及文学创作路径等的感受和想法。

一提到蜀道,人们或许会第一时间想到诗仙李白代表诗作《蜀道难》,尤其是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那么,蜀道真的是如此难吗?

阿来提出,《蜀道难》不是实写蜀道,而是对李白仕途的一种隐喻,暗示自己“通天”之路的难,所以才有“难于上青天”一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带有浪漫主义的夸张风格,并不能概括蜀道的全部。”在阿来看来,蜀道虽然崎岖难行,但是沿途的风光奇崛等,深深吸引了历朝历代的诗人们。

“蜀道是一条‘诗歌之路’。”阿来逐一进行了细数和赏析,走过古蜀道后,诗圣杜甫、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边塞诗人岑参等,便写下了《桔柏渡》《剑门道中遇微雨》《早上五盘岭》等诸多名篇。

阿来举例,杜甫在《五盘》中就写道:“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相比于《蜀道难》中的浪漫想象,实地行走蜀道的杜甫,更关注到沿路美好的风光、和谐的生态与淳朴的民风……”

“以诗证史。通过诗,可以还原历史。”作为行走在蜀道上的“常客”,上个世纪90年代,他亲眼见过老的剑门关关楼。“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多次到剑门关、翠云廊等地进行采风考察。这一次,在当地文学爱好者带领下,阿来又实地考察了天雄关、桔柏渡等地。“我还想去看看筹笔驿,因为岑参、陆游、杨升庵等都写过这里……”

阿来表示,透过这些写实的诗歌,便可以得知——“蜀道是如此奇妙的一个存在,如此具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的一个存在。它地跨南北,其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都非常丰富……我们确实是身在‘宝山’。”

基于此,阿来希望大家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学习知识去认识、发现“宝山”里的宝藏,并给出了他的创作之路:“我们的书写是为何呢?写,就是为他人服务,为了让人看见,让人‘居高声自远’。”

近2个小时里,除了讲他理解的蜀道文化,阿来还旁征博引,结合他自身的所学、所读、所看、所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生态文学的由来……其精彩的演讲,时时引得全场掌声雷动,让听者感触良多。

来自青川县的文学爱好者赵武是第二次现场听阿来授课,在他看来,“听了阿来主席的精彩讲述,让我对大蜀道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特别是生态文学的创作方向。”

“实践出真知,要搞好文学创作,就得要像阿来主席一样不断地读书学习,并努力‘回到历史现场’。”认真听了阿来的演讲,首届蜀道生态文学奖入围奖获得者、昭化区本土作家肖永乐深受感染。他表示,今后将扎根蜀道、深耕文化,潜心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彪

来源:看广元

(责编: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