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走马楼

用文化遗产的视角打开乙巳蛇年春节,该是怎样的一幅人间美景?我们邀请回家过年的各地作者,走基层,品文化,用心观察、用情书写第一个“非遗版”春节的烟火人间。赓续,传承,激活,焕新,神州大地跃动创造的热情,洋溢蓬勃的生机。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勇追不懈,这人间的美景一定会越来越亮丽。
——编 者
正月初六,恰逢立春。
穿紫河畔,飞檐翘立、画栋雕梁的走马楼,好戏连台。戏台上,演员们身穿旗袍,手持团扇,腔从字出,婉转悠扬。戏台下,或坐或站,观众围成了一团。有人手拍膝头打着拍子,有人举起手机录制,小孩子挤到跟前,趴在木栏杆上凑近了看。
“沅澧大地多英杰,英雄辈出唱不完,勇立潮头写青春,中华历史著鸿篇……”湖南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中,丝弦声声入耳,意蕴悠长。“丝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首《沅澧儿女多壮志》讲的是常德籍革命先辈的故事。”负责鸳鸯走马楼非遗展演的常德市歌舞剧院院长张艳娓娓道来。
一曲唱罢,意犹未尽。主持人邀6位小朋友上了台,教唱丝弦。有的是本地人,有的从外地来,“马马嘟嘟骑”,充满童趣和乡野气息的唱腔响起。
紧接着,常德花鼓戏登场。描花脸,着戏装,61岁的朱成贵一甩袖,站定亮相,引得台下阵阵喝彩。《槐荫会》选段不长,以常德官话演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从丝弦表演到常德花鼓戏,其间穿插互动体验,5个节目、60分钟的时间并不长。散场后,台下观众依旧恋恋不舍。
在常德鸳鸯走马楼,这样的惠民非遗展演,几乎每天都有。
“我唱了半辈子戏,打心眼里热爱艺术。在这儿,一周能演两三场,观众热情,还有不少年轻人!”提起越来越多人对花鼓戏感兴趣,正在卸妆的朱成贵脸上止不住笑意。朱成贵是常德花鼓戏县级非遗传承人,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志愿加入走马楼非遗演出中。
在张艳看来,鸳鸯走马楼是展示非遗的一个窗口。“曾经,有个婆婆拄着拐,驼着背,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这儿看演出。我下定决心,整合更多的非遗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非遗的魅力。”
走马楼外立着一块节目演出牌,一周内演出的门类、时间和场次一目了然。除丝弦、常德花鼓戏外,还有荆河戏、常德高腔、澧水船工号子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我们联合了全市的非遗相关单位呢!大家排新戏、出新招,铆足了劲儿,光丝弦就有结合说唱、国风演绎的各种版本。”张艳算了笔账,去年一年,走马楼内有300多场惠民非遗展演。
常德河街也不断“上新”。常德木雕、麻质画、桃源刺绣……80多项非遗丰富多样,共同汇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特色,让常德河街文韵悠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5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