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成都轨道集团冲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国内首创新技术成亮点

2025年02月13日11:59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成都2月13日电 (王凡、实习生李岢洋)蓉城大地上,春意和暖意在涌动,成都轨道集团创新创造的活力更澎湃,产业发展的动力更强劲。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园区已汇聚570余家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校一总部三基地”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初步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成功纳入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

列车部件生产车间。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列车部件生产车间。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迈向新阶段,成都轨道集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春动员令,围绕运用新技术、取得行业新突破、壮大轨道产业体系等,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全力冲刺“开门红”,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新运用

新开线路全自动运行 智能化水平提升

今年,成都轨道集团将全力推动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30号线一期高水平开通。其中,13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列车采用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行系统,运用多项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提升全自动线路列车智能化水平,为市民乘客带来更加安全、舒适、智慧的出行体验。

在高碑坝车辆段,巡检机器人等检测设备调试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以科技助力新线建设,在13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等新线中,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运用车载和地面巡检机器人,自动检测轨道情况,提高轨道检测效率。同时,配置弓网在线监测装置、车辆360°外观图像故障检测系统,全方位掌握列车设备运行情况。

在龙泉车辆段,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列车整齐排列,十余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车辆、信号调试等工作。为保障新线建设进展,产研院车辆监造团队通过倒排工期,采取轮班工作制,分班分组、精准核查车辆生产过程和质量,筑牢新线车辆生产制造的安全质量防线。

行业新突破

列车“智慧大脑”成都研制 实现“国内首创”

“聪明”的车离不开“智慧的脑”,这样的“智慧大脑”,就诞生于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3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均为“成都研、成都造”。

走进园区内的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交控”),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紧张的工作场景。该公司由成都轨道产投集团、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交子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正针对13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线路特点,全面创新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为市民乘客带来全新全自动出行体验。

列车车间。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列车车间。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公司负责人黄超介绍,13号线一期列车为国内首创时速140公里的市域全自动运行列车。30号线一期为全国首条“常规全自动+车车通信”地铁线路,列车具备自主运算、自主规划、自主决策的能力,变得更加聪明,同时配备“智慧眼睛”,可以实时检测列车运行前方障碍物信息,全面保障列车全自动运行安全。

目前,在团队近百名研发人员的推动下,2条线路均已完成系统设计、研发,正按计划开展现场动车调试。

产业新发展

轨道产业持续补强 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为加快构建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成都轨道集团发挥业主优势,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园区企业协同发力,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与成都交控相隔不远的铁科院移动装备制造西南总部,工人正忙上忙下,推动厂房标准化改造,确保基地按期投产,填补本地轨道交通关键装备造修能力空白。

另一边,在元华车辆段的智慧工厂内,30号线一期列车的空调生产正稳步进行,智能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也在同步展开,未来车厢内温度将更加适宜,列车运行也将更加节能。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下一步,成都轨道集团将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趋势,紧扣轨道运营和产业发展所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产品开发,深化减震降噪、无人机巡检、智能诊断等技术研究,培育壮大轨道交通新质生产力。同时,将联动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以及“链主”企业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引育聚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蓉投资布局,打造轨道交通西部维保服务中心,加快构建面向“研发—制造—运维”的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格局。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