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自贡观灯 赏中式璀璨

“太火爆了!好不容易抢到票,退休后终于实现了以游客身份看灯会的愿望。”2月11日晚,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内,游人摩肩接踵,灯光绚烂夺目,记者在此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观灯者——孔晓林。他是国网自贡供电公司的高级技师,曾守护灯会用电安全35年。
去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自贡灯会作为代表性项目之一参与申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年,又恰逢元宵节前夕,孔晓林决定带家人来看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寻浓浓“非遗味儿”。
“灯会博物馆”让人大饱眼福
迈入大门,孔晓林首先被“五谷丰登”灯组吸引。主灯组高达20米,盛满了稻谷、麦子等,在LED灯光照耀下光芒四射。“灯组融合了传统彩灯、珐琅碗色彩、瓷器等中国文化元素,由60万个药瓶、1万余件瓷器等捆扎造型,寓意时和岁丰。”灯组负责人刘炜说。
“太精美了!”孔晓林惊叹之际,只见数名表演者穿着喜庆红色服装,在灯组旁开始击鼓,用舞蹈演绎丰收景象,呼应灯组农耕主题。
“元宵节前后几日,我们在灯组附近设计有呼应主题的表演。”灯会演出团队负责人高明介绍,例如,“喜迎财神”灯组前,会有福禄寿喜财扮相的演员带来舞蹈;“年娃贺岁”灯组会有福娃带着两个狮子跳舞。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灯会在创新路上不断加码。这届灯会,除了有蚕茧、玻璃药瓶等材料捆扎而成的彩灯,更巧妙融入剪纸、瓷器、川剧等非遗元素,推出以“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为主题的特材灯组,并加入视觉识别、感知交互等科技手段让彩灯“焕发新生”。同时,元宵节将表演内容与灯会场景深度绑定,让灯组显得更“活泼”。
孔晓林见证了灯会的变迁。“现在灯会的故事性和互动性更强,灯组也越来越精美有创意。”孔晓林说,想到曾为它贡献过力量,就觉得幸运和自豪。
来自英国的Ethan告诉记者:“会‘发光’的李白、高达36米的女娲,这些人物的细节雕琢极为精细,自贡灯会太美了。”
走到全国灯会灯彩非遗展区,乐清首饰龙引得众人惊呼。乐清首饰龙起源于温州乐清沿海人民元宵节祈福用的龙船,浓缩了《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灯会引入15个省市的47件非遗彩灯精品,与自贡灯会的200余组灯组交相辉映,打造出一个灯会博物馆,形成跨地域文化对话。”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非遗体验和表演持续丰富
晚上6点半,在主舞台,自贡市杂技团杂技演员罗海斌身穿马褂,娴熟地将30根凳子连接在一起,用头顶住,做出转体、头顶磨盘等高难度动作,引来观众掌声连连。
“从灯会开幕到元宵节,我们每天都会表演杂技《顶板凳—中国龙》,在不同时段还会有吐火变脸等其他非遗展演。”罗海斌说。
视线落到祈年广场和盐街灯市,舞龙舞狮、杂技、川剧变脸、滚灯、鱼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悉数上演。现场还有20余名身着汉服的演员与游客互动、拍照,讲解非遗知识。
“自贡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当地就有了新年燃灯习俗。”高明介绍,元宵节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既有传统非遗的技艺展示,又融入祈福、闹春等民俗叙事,让游客逛一次灯会,赏多样民俗、品多彩文化。
静态非遗体验为灯会添彩。在古韵非遗街区,胡氏泥塑、剪纸、扎染、草编、蛋雕等非遗传统技艺让人目不暇接。彩灯制作技艺体验摊位前,游客在给竹编造型的彩灯分色裱糊,“通过亲身体验,自己做出一盏彩灯,太有意思了。”来自深圳的“00后”朱雨欣很欣喜。
“春节”申遗成功叠加丰富的文旅产品,自贡灯会客流量今年再创新高。截至2月10日,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游客量已突破110.2万人次,同比增长29.34%,实现门票收入12998.55万元,带动周边住宿、餐饮等消费超过6亿元。
元宵节当天,自贡灯会还会“上新”。灯会将有“雪王”列队巡游、迎客入园等互动节目;更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写春联等元宵节年俗活动,让天南地北的游客尽享“非遗贺新春”文化魅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行晓艺 自贡观察 刘亿 李佳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