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继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后,又参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濛溪河遗址群有哪些新惊喜?

2025年01月14日07:59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濛溪河遗址群有哪些新惊喜?

1月12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全国有30个项目参评。其中,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和盐源老龙头墓地入选。

2024年1月,资阳濛溪河遗址曾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一年之后,濛溪河遗址群缘何能再次参评考古新发现?

从遗址到遗址群:发现遗址点70余处

2021年9月,资阳濛溪河遗址被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至2023年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2024年开展第一次主动性发掘。

“濛溪河遗址群分布在资阳市沱江支流濛溪河沿河两岸。”濛溪河遗址群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已系统收集近2万份(约20万升)土样,已发现3万余件石器、18万件动物化石及碎屑、6万余颗(件)植物种子、2000余件树木相关遗存,其中涉及的动植物广谱利用、木器制作、刻划、穿孔等行为属同期国内外罕见。

在国内外权威专家团队合作下,考古队确定了遗址距今约8万至6万年,处在早期现代人演化关键阶段。经过系统调查与科学发掘,在沱江流域,以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考古人员新发现了与遗址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的遗址点40余处。此外,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外的涪江流域发现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点30余处,构成跨流域的、数量超过70处的硅质岩小石器遗址群,距今约5万至10万年。

大量新发现:展现早期现代人行为特征

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群是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共同特征的新型旧石器文化及遗址群落,清楚地展现出中国南方早期现代人出现与发展阶段的栖居形态特点。遗址主要文化面貌是以硅化木作为主要原料制作、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组合,部分加工精细,主要分布在大河小支流所在的相对较低的浅丘地貌区。

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专注于硅质岩小型工具的制作与应用,也善于加工利用有机质材料。遗址近年发现了较多的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国际罕见的对早期木质材料利用的实证,和骨器共同显示了东亚古人类对有机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多样化的资源利用策略。”郑喆轩表示。

在濛溪河遗址群,考古人员还发现较多在石头、动物骨骼、植物果实上的刻划痕迹,部分痕迹成组成排、比较复杂。此外,还发现了穿孔的动物化石和橡果,并发现有人工痕迹的赭石。专家表示,这是在中国、东亚地区首次集中、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展现了东亚古人类意识及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还发现了人类对动植物资源广泛利用的确切证据。尤其是植物遗存,丰富程度前所未见。”郑喆轩介绍,大量烧骨、炭化植物和烧骨堆、火塘等提供了系统性用火证据;被切割、砍砸的动物化石,集中处理剑齿象的区域和橡果、葡萄、接骨草等部分植物的特殊富集指向了人工带入的现象,同时发现了石器加工区和动物消费区等功能分区。

关键证据:帮助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

濛溪河遗址群硅质岩小石器工业的发现,填补了四川盆地与中国南方晚更新世早中期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其以硅化木等硅质岩原料为主加工小型石器为特征,是首次在华南发现稳定的且明显有别于南北二元结构中南方大砾石石器工业的类型。

此外,系列新证据揭示出东亚早期现代人文化和行为特点,为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郑喆轩介绍,长期以来,东亚、东南亚都缺少距今5万至10万年这个现代人起源演化关键阶段的遗址。“濛溪河发现的特殊石料和骨木材料利用、动植物广谱利用、系统性用火等,是首次在亚洲东部发现行为现代性的集中出现,也是国内外最早阶段的相关发现,对认识东亚地区现代人的由来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证据。”

专家认为,濛溪河遗址群前所未有的丰富植物遗存也填补了本阶段植物发现与利用空白,改写了早期植物利用历史,反映了古人类对环境的广谱化利用和生存策略的多样化。不仅为东亚,也对认识整个旧大陆的早期现代人提供了新材料。结合多样的动物群,让今天的人们得以第一次系统全面地看到同时段早期人类的“食谱”。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