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王者:酒香也怕巷子深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体坛总有些“小众冠军”,成绩优异却少有人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是他们为数不多被舆论广泛讨论的时刻;随着奥运会的落幕,他(她)们的舆论热度远不及奥运会时的风光无限……
奥运会上
小众项目为何有大突破
还记得中国女子拳击队么?自2012年项目“入奥”以来,姑娘们数次登上领奖台,但三战奥运会都未能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巴黎奥运会上,队伍不仅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还创下6人参赛取得3金2银的佳绩。
据中国拳击协会秘书长韩博介绍,巴黎奥运周期,队伍破除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做法,打造“大国家队”备战模式,全队上下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实战演练,改变“大赛前调状态”的固有做法,坚持以赛代练、赛练结合。金牌接二连三收入囊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记得中国皮划艇静水队的“诗雅”组合——徐诗晓/孙梦雅吗?两人不仅在巴黎卫冕女子500米双人划艇金牌,甚至近两个奥运周期只要参赛就是冠军,在项目中拥有垄断地位。老将刘浩搭档新秀季博文,也夺得了皮划艇静水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冠军。
“参赛即巅峰”的中国女子自由式小轮车队,2018年建队,2023年世锦赛“霸榜”第2至6名,在今年奥运资格系列赛上海站垄断领奖台,一举奠定集团优势。在巴黎,队伍首次亮相奥运,19岁的邓雅文便一举登顶。
上述两个项目之所以能够奥运登顶,与集体协作密不可分。双人划艇讲求团队精神,不仅场上配合默契,日常积极沟通、相互理解同样重要。小轮车队的姑娘们良性竞争、携手成长,奥运会决赛中,孙佳琪虽然失误无缘领奖台,但其敢于“亮剑”冲击高难度,给主要对手施加了巨大压力,造成后者的失误,为邓雅文夺金间接助力,同样彰显了团队力量。
与此同时,外教的“加持”不容忽视。巴黎奥运周期,中国女子拳击队聘请了三名古巴教练员,构建了外教、中方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沟通平台,保证三方对话充分、交流深入,顺利化解了合作之初理念、认识方面的分歧。起步较晚的自由式小轮车队,则与委内瑞拉传奇骑手丹尼尔·德尔斯合作,用中方教练吴丹的话说,“我们尽最大努力能把队伍带到90分,但从90分到100分满分,主要靠外教。”
奥运会后
冠军怎么叫好还叫座
与“顶流”运动员相比,上述冠军选手和优势队伍的舆论热度转瞬即逝,夺冠后不久便没了“水花”。对此,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教授谌莉认为,运动员“火”的原因是多层次的,竞技成就是首要条件,但“必要不充分”。
运动员火不火,与项目的商业价值紧密相关。项目普及度和社会认知度低,运动员的影响力自然受限。小众项目的冠军们基本只在特定受众群体内受欢迎,如划艇老将刘浩奥运会后也接了几个代言,但单价不算高,企业宣发力度也不大。韩博说,拳击项目在国内仍属小众,公众的接纳度和商业化开发程度与“顶流”项目没法比。
如果说小轮车和皮划艇参与壁垒高,离老百姓的生活太远,那么年初因电影《热辣滚烫》而“走红”的女子拳击,为何奥运冠军们也被冷落?谌莉解释称,参与者多不一定观众多,大众通过打拳健身、减脂的热潮暂时还没有转化成对高水平竞技赛事的关注:“体育一般消费分为参与型和观赏型,两者动机不同,消费者的偏好未必能打通。项目观赛基础好,才有助于运动员影响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在同为小众且优势的跳水、举重、射击等项目中,却出现了个别冠军话题度、影响力明显突出的现象。谌莉认为,这与运动员的个人魅力和社交媒体表现有关。个性鲜明、会讲故事、社媒活跃度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冠军,自然更易吸引“粉丝”追随,从而提升个人形象价值。
社交媒体的飞速普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运动员在赛场外有了展现个人魅力,继而提升商业价值的重要渠道。例如举重“大宝贝”李雯雯,不仅有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更具备活泼、幽默、率真的个性。且其社交媒体活跃度很高,热衷分享,还不时跨界与其他项目选手甚至娱乐明星互动。“粉丝”虽然因竞技成绩关注到李雯雯,但对其的喜爱已和举重项目无关。
同时谌莉坦言,多数从传统体制内走出来的运动员,即便本身性格外向、活泼,在自我包装这件事上往往也很难做好。“小众冠军”们若想“火”起来,一方面仍需要专业经纪团队的助力,同时冠军们也应有意识地持续学习成长,提升综合素养。
韩博透露,李倩、常园、吴愉三位拳击奥运冠军都已签约经纪公司,“协会对她们的商业开发没有任何限制,我们肯定也希望运动员夺冠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同时被更多人关注,更广泛地弘扬拳击精神和中国体育正能量。”他表示,中国拳协下一步也将着力推动项目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让运动员、教练员的辛苦付出能有更多回报!”(北京日报记者 王笑笑 邓方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