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体灌区行活动在都江堰启动

为讲好四川水利故事、都江堰灌区故事、都江堰助力灌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故事,彰显水利之伟力,12月11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主办的“润泽天府 都江堰建堰2280年”中省市媒体灌区行活动在四川省都江堰启动。8家媒体陆续走进都江堰灌区各点位,参观灌区成就,感受灌区巨变。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点位,媒体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核心点位: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成都市应急供水水源点等地,听取了工程的水利成就介绍,通过参观、了解,媒体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功能、意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纷纷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点赞。
媒体行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表示,都江堰的治水之道在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即控水、治沙、引流。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顺流方向的右边叫外江,另一条为内江。外江宽平略高,内江窄较低。非汛期岷江流量较小,内江引水六成作为饮用水源,外江分水约四成,这就是“四六分水”;汛期时,洪水直冲外江,内江引水约四成,这就是“倒四六分水”。
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坝,水流分流进入内江后,在弯道形成漩涡,澄澈的表层水流流向凹岸的内江,浑浊的底层水流流向凸岸的外江。因此,八成沙石流入外江,二成沙石进入内江,这便是“二八分沙”。此外,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飞沙堰拦水进入宝瓶口,保证灌区引水量。发生洪水时,含有大量沙石的洪水经内江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受到虎头岩阻挡,加上宝瓶口的壅堵,便从飞沙堰溢流至外江。
宝瓶口与飞沙堰形成“闸堰连动”效果。宝瓶口在飞沙堰下游不远,窄而深。内江洪水通过宝瓶口时,水位抬升。由于飞沙堰非常宽,当水位抬升一点时,飞沙堰的溢洪量就会增加很多。所以宝瓶口的壅水就加大了飞沙堰的泄洪和排沙效果,也大大减少了进入宝瓶口下游的洪水。这时,宝瓶口不仅起到引水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节制闸的作用。
都江堰作为一座古老而著名的水利工程,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文化宝典。它不仅是技术上的奇迹,更是水文化的瑰宝。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都江堰本身的建筑和工程上,更渗透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据介绍,都江堰作为四川省的关键水利枢纽,其在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水利事业发展的典范。通过引入先进科技和管理模式,都江堰在防洪安全、灌溉效率提升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措施,灌区内的农村地区实现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及治理有效的目标。
没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没有天府之国,没有这项水利奇迹,就没有天府粮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都江堰灌区仅占四川省不到1/20的土地,却提供了四川省1/4的有效灌面和粮食产能,养育了四川省1/3的人口,并贡献了四川省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四川省内经济总量最大、活力最强的成都“主干”和环成都经济圈,为四川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保护提供持续、可靠的水安全保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朱力 王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