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成都:以改革为帆 乘风破浪谱新篇

人民网 彭茜
2024年11月15日09:5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成都更辉煌的明天如何绘?成都人更美好的生活怎么创?

11月13日,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决定》,为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2024年进度条行至尾端,成都处处是忙碌的图景:“成都造”组团亮相国际开放平台、创新药“出海”成势赢得业界瞩目、世界500强接连宣布增资扩产……

蓦然回首,改革的印记,就镌刻在成都前行的足迹里。

改革创新 赋能城市发展

抵达停车场,司机下车后打开小程序,点击“一键停车”,车辆自动泊车入库;事情办完,再点击“一键呼叫”,车辆立刻驶出接驾……这一幕,是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5G互联科创园内启动的无人泊车场景测试。

这是全国首例区域级AVP无人泊车场景。该测试场景的落地,彰显了成都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改革的坚定姿态。

了解到宜泊科技面临场景与资金的难题后,成都高新区、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多方协同,创新打出“政策支持+场景机会+商业合作”组合拳,一个半月便解决了这一难题。

作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成都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近年来,成都市积极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将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的经验积累,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成都在创新领域持续发力,成果斐然。10月2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发 “贡嘎一号” 人形机器人,其60%零部件来自本地产业链,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成都城市创新指数升至全球第23位,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增长2倍,突破1.3万家,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超90%。

除了“抢滩”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药也在今年迎来爆发。诺华与百裕制药达成10亿美元小分子抗肿瘤药合作协议,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等企业也在创新药授权出海及投融资方面屡创佳绩,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密集“收获期”,多个“全球首个”“全国首个”成果诞生,药械产品加速走向国际市场。此外,成都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已启动数字诊疗、基因及细胞治疗、核医药等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项目招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都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今年以来,成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开工300余个,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60个、7000余户,老旧院落改造项目已开工500余个;10月23日,成都出台“减负十条”,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关切的教育痛点堵点,明确改革举措,切实为教育减负、为成长加油;10月31日,成都公布第一批次63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

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养老,从“智慧蓉城”到“微网实格”,从“菜市书屋”到“开门治堵”,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革举措,蕴含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厚情怀。

以园区“落子” 抓产业创未来

园区兴则产业兴。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园区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这次大会,既是对全市园区工作的大检阅、大交流,也是对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总动员、总部署。

目前,成都拥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90余个,其中开发区贡献了全省开发区30%以上的营业收入、40%以上的税收收入和80%以上的进出口额,充分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

90余个产业园区中不乏佼佼者。筹建于1988年的成都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了14.5%的GDP,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四川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仅是成都市主城五区中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近3年还连续荣获“优秀省级高新区”“优秀省级开发区”称号。

经过几十年发展,成都产业园区打下了基础、做出了成效,但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还存在着园区数量较多、管理范围交叉、园区定位不清晰、产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为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都明确了相关路径:开展园区优化强承载攻坚、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扩权赋能增活力攻坚、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五大攻坚行动”,实现“特色立园、企业满园”。

“我们将把原来的90余个各类园区优化至51个,初步形成‘3个国家级园区+22个省级园区+N个市级园区’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全市所有园区管理范围不再交叉重叠。”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介绍。

为提高园区活力,成都还将探索将部分市级管理权限下放,根据园区具体需要和承接能力来确定下放权限。对园区暂无条件承接的权限,相关部门将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市场监管、经信、规自、环保、科技等业务部门联合入园、长期驻园,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

“国家正在启动新一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这是一次推动全省开发区开园区重组、空间重塑、产业重构、制度重组的重大机遇。”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武湖表示,将支持成都抢抓政策窗口期,以“立园满园”行动为引领,优化全市开发区功能和布局。

“1—9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为全省工业稳增长起到了较大作用。”四川省经信厅副厅长张勇表示,省经信厅将全力支持成都推进产业园区升级,争创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成都园区影响力、品牌度。

以“进”促“解” 为企业疏通堵点

“今年提前达成全面封顶目标,我们有信心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630亿元、由BOE(京东方)投建的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从开工到封顶仅用了183天。该项目投产后,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项目总指挥刘晓东说,自开工以来,由10多名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服务专班”就“一对一”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若非成都的贴心服务,项目不能如此快速地推进。”

今年9月以来,成都市深入推进“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简称“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截至10月28日,成都各层级走访企业近3万家,收集问题诉求1.5万个,办结1.3万个。

推进“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就是要以“进”促“解”,为企业发展疏通堵点、化解痛点、消除难点,增强企业信心、稳定企业预期。成都坚持“简单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统筹办、重大问题提级办”,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

四川轮胎橡胶公司在“智改数转”上遇到困难,相关部门5天内便带着专家和方案走进企业车间;氢能源车辆市场拓展难,成都市多部门联手策划行业展销会,把几百家企业“买家”聚集起来,将展销会开进了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场就签约销售新能源商用车749辆,远超企业预期;工程项目验收流程多、手续复杂,轨道交通工程智能装备及高性能轨道建设材料总部研发制造项目眼看无法按时完成验收,有关部门立即开展全程指导,一周内验收完成;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91家工业企业赴海外拓市场,并带回70亿元订单;成都东部新区简州新城推出工程建设“服务宝典”,助力企业解决项目审批难题……

上述企业的经历,只是万分之一的剪影。

为了第一时间倾听企业诉求,让“面对面”“键对键”的效率更高、沟通更顺,成都从市级层面到各区(市)县,纷纷建立起服务企业的微信交流群。群内,企业“下单”,部门“接单”,‌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前不久,位于青白江的TCL光电科技面临国际运输运力紧张的情况,成都国际铁路港紧急协调运输仓位,并通过定制多式联运等方式为企业货物运输保驾护航。而为了保障更多外贸型企业在销售旺季加速出海,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建华直接被拉进“成都政企微信交流群”。

而2周前,在一场针对微波射频行业的供需对接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智能终端产业处(通用电子产业处)处长李坦直接向在座数十家企业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他说,服务企业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要让企业在有难处时,随时找得到人。

“进解优促”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开展至今,“进”的内涵早已不再流于字面。叩门问需之外,一系列长效沟通机制、高效对接平台正创造性地被建立起来,让帮扶不停顿、服务不断线。在拼经济的一线,更有无数企业跑出了“加速度”。他们难题获解,吃下了发展“定心丸”的同时,也成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

看当下,正值岁末,成都正处于“决胜四季度、奋战一百天”的冲刺阶段。看未来,到2029年完成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建成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壮阔蓝图”变为“成都实景”,任重而道远。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