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土陶“变形记”
秋高气爽,由十多名清华学子组成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支队走进川南小城自贡荣县。他们来这里实践调研的第一站,就是荣县土陶创意园。9000多平方米的创意园里,数千件文创陶制品各具匠心,美观雅致且充满意趣。工坊内,工匠们正一丝不苟地进行拉坯、雕刻、上色等工序。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支队在荣县土陶创意园参观。受访者供图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支队副支队长李雅忍不住上手体验了一番。“我们学校也有陶艺课,老师跟我们讲,手工艺要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和当地文化相结合。”李雅说,“我觉得这里的陶制品就结合得好,用版画、雕刻、材质拼接等,做了各种各样的创意和设计。”
利用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生产酒坛,荣县土陶已做成大产业——一举占领全国45%的酒坛市场份额,年产值达10亿元,全县超3万人吃上“土陶饭”。继2017年获得“中国西部陶都”的称号后,2023年10月,荣县再获“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酒坛之都”称号。如今,荣县土陶在酒坛一类的工业陶基础上不断开拓,已开发出日用陶、文创陶、出口陶等,土陶产业新动能不断积蓄。
依托看似不起眼的土陶闯出大名堂,荣县是如何做到的?
据史料记载,荣县土陶始于秦汉,盛于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荣县拥有得天独厚的陶泥资源,潜在资源量约12.7亿吨,其陶制品具有致密度高、透气性好、耐腐蚀、耐久藏的特点。
“荣县土陶是‘会呼吸的陶’。”黄斌是荣县土陶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陶已有41年。随着轮盘转动,陶泥在他巧手的拿捏下瞬息万变,形状、层次逐渐显现。这门手艺,也已在黄氏家族手中传承300余年。
“为了让好的产品走得更远、获得更多文化附加值,我在传统工艺上融入画、刻、雕、塑等手法,造出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功用的新型器皿。”黄斌说。
像黄斌这样的土陶从业人员,在荣县共有5000余人。对他们来说,土陶是日复一日简单的生活,也是一份倾注心血的长久坚守。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荣县的土陶企业和家庭土陶手工作坊不断涌现,到2012年,全县土陶企业和作坊已初具规模。但是,传统土陶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先天不足,相对落后的管理和生产方式,让这一行业很快碰到发展“天花板”。于是,全县土陶行业统一进行关停、整合和技术改造,陶企只有全部完成煤改气绿色化改造后才能继续生产。
这一壮士断腕般的“先手棋”,很快让荣县尝到了甜头——2016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全国范围内大量陶企停产、停窑进行煤改气,因提前完成了绿色化改造,荣县土陶靠着“时间差”快速抢占国内市场,当时就抢下全国约20%的酒坛份额。
荣县土陶企业生产的酒坛。人民网 赵祖乐摄
目前,荣县已具备工业用酒坛年产量30万件、酒瓶日产量5万件的生产能力,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近年来,积极顺应市场变化,荣县也走上了文创陶精品化之路,土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之所以要转型,是出于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虞芳直言,发展文创陶,通过对荣县历史文化的挖掘,赋予荣县土陶文化符号和标签,可以提升荣县土陶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体现。
据虞芳介绍,荣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于2019年投资建造了集产品研发、教育培训、展示展销、交流体验为一体的土陶创意园,2021年引进著名画家、陶瓷艺术家刘勇及其团队入驻园区,开启了荣县土陶产业从传统工业陶向文创陶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还创立了“荣州陶”区域公共品牌。
“我一直很喜欢东坡文化,来到四川后,就在思考如何把东坡文化和‘荣州陶’相融合。”刘勇说,这3年他去了20多次三苏祠,有时一个人逛,有时跟着旅行团听讲解,有时找馆长闲聊,一直在试图融入到东坡文化中,去寻找东坡文化和“荣州陶”相融合的灵感。“构思大概花了近2个月的时间,以10幅苏东坡的故事和诗句为蓝本,最终创作出‘一澄东坡文人壶’系列‘荣州陶’文创产品。”
刘勇(左)在展示文创陶产品绘画技法。杨铠乐摄
这段时间,刘勇的一澄工作室的数十名工匠,正在加紧赶制“一澄东坡文人壶”,近期他们需要交付5000套产品。
目前,一澄工作室已开发出5个代表性的“荣州陶”文创系列:“一澄东坡文人壶”“千里江山壶”“国宝熊猫壶”“荷花文创壶”“仿古柴烧壶”。今年4月,“一澄东坡文人壶”等5款系列文创陶作品被国家推选为首期首发中华文化数字资产产品在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和美国纽约数字资产交易所同步上市发售,“荣州陶”的“出海”之路正式拓宽。
3年来,制陶非遗传承人、青年艺术家等陆续入驻土陶创意园,共同助力“荣州陶”的发展。荣县青年职业画家丁玉蝶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丁玉蝶的丁己原创艺术工作室可以看到,一排排陶架上陈列着上百个色彩鲜明、形态各异的彩陶,丁玉蝶和工匠师傅、学员们正专注于各自手中的陶器,进行彩绘。蝴蝶、荷花、马、翠鸟、竹林、白鹤、熊猫……飞禽走兽、花草林木,在一件件陶器上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荣县人,大学在景德镇学习陶瓷绘画,本想着毕业了去北京发展,恰巧有一次回荣县办展,发现家乡正在发展文创陶,很惊喜。”那时,丁玉蝶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自己所学的陶瓷绘画与荣县土陶相结合。在花费2年多的时间,进行不断尝试和工艺改进后,丁玉蝶最终以传统的泥绘和珐琅彩相结合创新出一项新技法。它将刻、堆、釉、深浅浮雕与陶融为一体,其精巧程度最大还原了纸上绘画的唯美。这种彩陶制品不仅具有观赏性,也更具实用性。
“这个熊猫也是拿泥来画的,工笔画能画这么细的常见,但泥绘能画这么细的很少。”丁玉蝶一边介绍,一边展示着一件绘有熊猫样式的彩陶。
丁玉蝶正专注于陶器彩绘。杨铠乐摄
精细是彩陶技艺的特点之一。画师要在一件小小的陶器上绘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图案来,必须要将独特的审美想象与深厚的彩绘功底浓缩进工笔,在流畅地勾勒中把泥料精准落置到陶器上,将动物的丝丝毛发、植物的细小根茎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画师要很熟练地掌握泥性和泥料,才能够顺畅地在上面丝毛、勾线。”丁玉蝶说。
就在今年9月底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四大名陶(4+N)建水展中,丁玉蝶的参展作品《龙马》一举斩获金奖。“这次获奖更加坚定了我在陶绘之路上前行的信心和决心,也印证了自己回乡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丁玉蝶坦言,作为一名制陶人,传承和创新制作工艺,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荣州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也让许多产业投资人看到了转型升级的可能性。不少做传统工业土陶的老板都希望能通过文化赋能,给传统的土陶生意“镀金”。
贡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宗权就第一时间找到刘勇,与一澄工作室进行合作,后者设计产品、文化赋能,前者进行工业化生产并开拓市场。“这个市场潜力巨大,有待深耕细挖。”龚宗权说。
贡陶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陈列的文创陶产品。人民网 赵祖乐摄
为什么需要工业化量产?荣县陶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邹莹解释道,“纯手工制作文创陶,制作成本高、工期长导致价格高、产量低,市场推广难。而选取艺术家在销售市场受欢迎的款式进行工业批量化生产,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有利于拓展市场。”
然而,企业发展意愿不强、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大、龙头引领带动不强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对此,荣县于近期出台了《荣县文创陶产业发展扶持十条》,鼓励支持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入驻荣县。通过引进和培育更多国家级、省级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工匠等,传承和创新发展“荣州陶”制作技艺,助力荣县文创陶产业发展。
“我们还将积极引导县内有意愿的企业开展转型升级,招引有实力、感兴趣的企业加入到‘荣州陶’保护开发中来,并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培塑龙头企业,引领文创陶发展,也将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开发‘荣州陶’文创产品。”虞芳期待满满,“希望不远的将来,说起‘陶’,大家不只会想到中国四大名陶,还会想到我们四川的‘荣州陶’。”
会呼吸、考手艺、善变化,从秦汉走来、在当代传承、向未来奔去,土生土长的荣县土陶,正在活力迸发的新时代经历一场浴火之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