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学家卜工来蓉讲座 打开三星堆考古新视角
三星堆还有个未发现的宝藏坑?
新视角①
宝藏坑按北斗星阵布置坑位
北斗七星由瑶光、开阳、玉衡三颗组成斗柄,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构成斗身,目前,一号和四号坑组成的斗柄是残损的,因此推测在一号坑西侧还存在一个表示瑶光的坑位或标志建筑。
新视角②
三星堆金杖不是权杖而是卷轴
三星堆金杖既无杖头又无秉持部分,是金皮木心,由整张金箔卷包而成。这种能卷能舒的功能特点与字画卷轴完全相同,因此,称其为金箔卷轴才名副其实。
三星堆的“宝藏坑”与北斗七星有关?金杖的“真身”是金箔卷轴?昨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沙龙在成都考古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暨南大学客座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卜工带来以《三星堆宝藏坑的考古学观察》为主题的讲座,以其独特的考古学视角,为三星堆考古发现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讲座后,卜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关于三星堆,还有太多待探索的未解之谜,至今我仍在不断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和加深对于古蜀文明的理解。”卜工告诉记者,“古蜀文明改变了我们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重新解读
以考古学观察
重读三星堆宝藏坑
讲座开场,卜工感慨古蜀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三星堆的丰富、神秘为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文献考古提供了宏大舞台,但也让传统考古迎来挑战,这也是以“考古学观察”为讲座关键词的原因。
讲座中,卜工先后从宝藏坑的遗迹结构、宝藏坑的主题结构、组合结构典型举例、逻辑讲述牧野鹰扬四个部分展开对三星堆的解读,详细说明了三星堆宝藏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古蜀王朝的经历和社会抉择,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
“蜀出川援周是史诗级别的历史壮举,是文明互动的经典案例,是彪炳史册的中华传奇。”卜工总结道,“过去,人们只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述上了解牧野之战,对古蜀举国搬迁进入散关、古蜀王朝历史性抉择的反复过程缺乏了解,古蜀在融入文明主脉的过程中,惊世骇俗的历史作为及深刻影响远远超出了它自己的那个时代,三星堆宝藏为品味这段历史再现出难以忘怀的精彩片段。”
北斗崇拜
古蜀人按北斗星阵布置坑位
一号坑西侧或存有一个坑位
“三星堆再发掘后,各种假说纷至沓来,古蜀文明已然成为当今中国考古最热门话题,但针对三星堆深度的、综合的考古学观察相对薄弱。”在卜工看来,面对三星堆如此丰富而珍贵的考古资料,首先将其遗迹结构与器物结构研究透彻,是重中之重。而如今,在八大宝藏坑发现之后,卜工经过数年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宝藏坑遗迹结构的最新观点——古蜀人按北斗星阵布置坑位,因而在一号坑西侧可能还存有一个坑位。
“其中属于早期的六座宝藏坑是统一规划,分步完成,其顺序是一号坑,然后是四号坑,接着才是三号、七号、八号和二号。一笔连下来,北斗星阵的模样就跃然纸上了。”卜工进一步解释道,北斗七星由瑶光、开阳、玉衡三颗组成斗柄,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构成斗身,目前,一号和四号坑组成的斗柄是残损的,因此推测在一号坑西侧还存在一个表示瑶光的坑位或标志建筑。
卜工提到,北斗星的形象在中国古代其他遗址中也有体现,比如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和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中,都发现了以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专家认为,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信仰之一。
误读金杖?
不是权杖是卷轴
是古蜀人的“金纸盟图”
在三星堆遗址一号坑中,曾出土一件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三星堆金杖。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由纯金皮包卷,上端雕有精美图案,制作工艺为先将纯金捶锻成金皮,修整雕刻后包裹木杖。图案采用双勾手法雕刻,线条纤细醒目,立体感强,为当时高超工艺。金杖上端图案分三组,每组含两鸟、两鱼、两箭。它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还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卜工看来,将这一器物认作“杖”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它既无杖头又无秉持部分,是金皮木心,由整张金箔卷包而成。这种能卷能舒的功能特点与字画卷轴完全相同,因此,称其为金箔卷轴才名副其实。”卜工表示,“无独有偶,金箔上恰恰錾刻有一幅令人费解的图案,所以,弄懂其内容才是解读金箔卷轴的关键所在。”
沿着这一思路,根据卷轴上的图案,卜工分析出这是一件“金纸盟图”:“有研究认为,图中的鱼鸟象征着鱼凫王,箭是与蜀王结盟的矢族。据宝藏坑年代和相关资料,这种认识有一定合理性。我认为图中内容当与秘密结盟有关,而一号坑的主题就是践行盟约,制作金箔卷轴,正是为了保护此图不受损坏。”
经过前后两次发掘,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近2万件珍贵文物,如何从如此丰富的发现中,寻觅到历史演进的线索?卜工表示:“宝藏坑中,大量的珍稀瑰宝令人眼花缭乱,但每坑都有一件器物最为光彩夺目。”在卜工看来,这些器物清晰地讲述出了古蜀历史的重要进程,既是提纲挈领的领军重器,又是画龙点睛的主题概括,更是礼仪制度和决策机制的历史见证。“这些上古时代的灿烂文化,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融入与参与中华文明伟大历史进程的壮举永载史册。”(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