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红军长征精神在 红色康养情意浓

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
2024年10月04日14:5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若诗若画若尔盖,有情有爱班佑村。当年红军穿越阿坝的茫茫草地后,见到的第一个有人烟的村庄,是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村。因此,“红军过草地第一村”的美誉,成了班佑村闪亮的红色名片。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向若尔盖县红色康养基地授牌。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向若尔盖县红色康养基地授牌。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红军队伍走了,红色文化流传。80多年后,班佑村在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帮扶下又迎来了红色康养新发展。

一直以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坚守卫生教育报国初心,勇担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使命,聚焦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匮乏、农牧民卫生健康理念落后、医药人才能力不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在学院院长张先庚教授带领下,充分发挥医药卫生类专业、专家与行业资源优势,在阿坝州壤塘县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与当地医药骨干人才为主要成员的“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

经过多年艰辛努力,川护主导构建的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四方协同、三融合三对接”培养体系,获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感党恩、情怀深、技能精、善创新、讲奉献”的医药卫生人才,助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取得胜利。2021年,张院长结合若尔盖县红色基因特点与需求,将该成果优化升级,组建了“川护若尔盖健康服务志愿队”,因地制宜,在各乡镇卫生院挂牌成立“红色康养基地”。这些工作,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卫生康养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红色康养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了当地康养产业发展。志愿队的队员们传承红军精神,服务当地群众与游客,开启了红色健康帮扶之路。

班佑村红色康养基地治疗室。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班佑村红色康养基地治疗室。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在志愿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在线上线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康养技术培训、卫生科普、康养防治服务、中药种植与加工、文化建设引导等活动,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与好评。包锐作为学院驻村工作队员和志愿队的核心专家成员,今年已经驻村3年了。刚来时他睡不着,因为高原反应和环境陌生;如今虽然有高原性的心室增大、高血压等不适,但他却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每天都带着快乐去工作,因为当地群众都很认可他。

张先庚院长为川护若尔盖健康服务志愿队开展专业培训。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张先庚院长为川护若尔盖健康服务志愿队开展专业培训。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9月20日一早,天空下着雨,屋里暖融融。包锐与班佑村村医尕让达吉、川护若尔盖健康服务志愿队骨干成员达理机一起,开始在班佑村红色康养基地准备针灸针、艾条、足浴包等器材,并给火罐消毒,调试TDP烤灯、中频等设备。“我们要一早将准备工作做好,等会儿村民来了,才能更好、更快的给他们提供康复理疗服务。”包锐说。

9点左右,班佑村农牧民陆陆续续来到基地寻医问诊做治疗。

在康养综合理疗室,村医尕让达吉在包锐的指导下,为脱贫户伟玛夺机进行了肩部针刺治疗。包锐一边密切注意尕让达吉的手法和动作,一边和他交流着:“伟玛叔的问题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炎,这个病很容易和其他肩关节疾病混淆导致疗效不佳。治疗时一定要找到他病变的肌腱位置,有针对性地施针,效果才更好。”

医生包锐给村民治疗。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医生包锐给村民治疗。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在包锐的指导下,村医顺利完成了扎针。随后他们又分别为大骨节患者、腰背痛患者进行了针刺、中频治疗与拔罐治疗。

伟玛夺机说:“小包医生是我的帮扶责任人,经常来家里看望我、帮我解决困难。我身体哪里不舒服,他都是免费提供健康服务,真的很感谢他。”

“我连续扎了6天针后,效果很明显。卡卓、卡卓(藏语:感谢)。”万三措说她从小就患大骨节病,现在年龄大了膝关节越来越痛。去医院也不方便,治疗断断续续效果不明显。自从村上有了康养基地,她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康养服务,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我这有5个积分,想换点治疗腰痛的膏药。”腰痛患者维马严旺理疗后,拿出以前获得的5分积分卡说。“5个积分可以换5张,贴的时间不要过长,如果有皮肤痒、痛等过敏情况要及时撕掉。”包锐交代了注意事项后,将膏药兑换给了维马严旺。平常里,他们经常会发放艾条和随身灸盒给农牧民,并教会大家如何操作。

原来,基地创新打造了“党建+红色健康”积分超市,通过强化党建引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活动,分别从配合入户调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方面获取积分,用于兑换服务、耗材、药品等。通过积分的获取与兑换,农牧民在享受优质健康服务的同时,提升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意识。

在康养基地里,一张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刻有经络和穴位的人体模型。不知道有多少次,尕让达吉在这里对着模型学习中医理论。他说:“我曾经对很多病认识不透彻,不少技术不会操作,在包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下,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面对很多病症,尕让达吉都能独立操作了,疗效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由于他学得好,可以独立地给村民治疗,包锐去别处培训的时候就比较放心。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在若尔盖县开展中医康复理疗专项技能证书培训。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在若尔盖县开展中医康复理疗专项技能证书培训。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包锐指导的中医学员不只这一个,他还在张先庚院长的指导下,培训着60余名若尔盖基层卫生人员。帮扶有限,带动无涯。包锐老师说:“学院建立红色康养基地的初衷,就是希望为当地培养一只带不走的康养队伍,永久地提升基层的卫生水平。”

在隔壁房间里,女志愿队员达理机正在为村民尕让罗周做腹部盒灸。这里是红色康养基地里的中医特色艾灸室,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艾灸理疗。室内安装有专门的排烟系统,让农牧民们在享受艾灸理疗的同时免受艾烟熏烤。尕让罗周说,他经常感觉腹胀、腹痛、恶心,每次做完艾灸后症状会有很大改善,症状发生的频率也低了很多。 “川护若尔盖健康服务志愿队就是守护我们健康的好‘曼巴(藏语:医生)’”。尕让罗周表示。

达理机是若尔盖本地人,也是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得知张先庚教授成立了“川护若尔盖健康服务志愿队”,她毅然加入了这支具有感恩、奉献、大爱精神的队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回馈家乡人民。

基地里的足浴休闲室,既可为村民提供浴足服务,也可为广大游客提供浴足休闲、吸氧舒缓高反、科普宣传等健康服务。“我们有时候会下肢肿、脚痛,泡脚过后效果很好,我们都很喜欢泡。”正在浴足的村民光可介绍,他们既可以来基地泡,也可以兑换了泡脚包回家泡,很方便,效果也很好。

医疗帮扶暖人心,产业帮扶兴乡村。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一边帮助当地培养康养人才、帮助农牧民们治病养生,一边探索起了帮助当地发展药材产业的道路。基地积极利用本地特色药材甘松,结合中药艾叶打造了藏医特色品牌“甘棠遗艾”,涵盖了藏香、足浴包、艾灸料等产品。这些产品一旦正式进入市场,将不但会提升当地农牧民的健康水平,也将帮助村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捐赠物资。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捐赠物资。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供图

据介绍,若尔盖县红色康养基地建设,以班佑村为中心,依托13个乡镇卫生院的中(藏)医馆,打造成14个康养基地。这些基地将全面覆盖若尔盖县所有乡镇,服务广大游客和8万多农牧民。目前,已有11个基地挂牌运营,明年将建设完成剩余的3个基地。通过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投入和自筹经费,班佑村红色康养基地已经累计投入了近360万元建设资金。

三大创新,推动着基地的建设发展:一是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领、医院参与、企业保障的“五方协同”管理机制;二是打造了“党建+红色健康”积分超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三是形成了“康养技术培训、康养治疗服务、中药产品开发、卫生科普宣传、综合素质培训、康养产业服务”的“六维并进”模式红色康养服务路径。

红色康养基地如今已在高原上逐渐建立起来,已有11个基地。它的背后,连着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师生们的爱。学院将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改革,打造“民族地区康养人才培养和红色康养基地”样板,培养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的医药卫生人才。

高原上,国旗飘飘;村子里,暖意融融。红色康养基地里,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了,农牧民的健康获益了,民族团结的意识更强了。虽然帮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的师生们决心践行红军长征精神,在新时代里创造出一个红色康养的新奇迹,全面助推乡村振兴与高原地区发展。

(责编: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