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
城与乡上演“双向奔赴”

9月3日上午,泸州市泸县海潮镇党委书记向德约了几位种粮大户,大家齐聚田间地头,商讨明年举办赏花节的相关事宜。“我们的目标是既要让优质农产品进城,还要让城里的消费场景下乡,实现要素平等流通。”向德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全省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点位之一,泸县坚持以“大城市周边县城”建设引领推动城乡要素配置更加均衡、优势产业更加壮大、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基层治理更加高效,上演着一场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城与乡的边界悄然消失
在泸县玉蟾街道玉蟾村聚居点山河社区,每栋楼房以“幸福新村”编号排列,还配有党群服务中心、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这里是2015年泸县第一轮宅基地改革试点启动后,统规统建的聚居点之一。
在这个聚居点,居住着几十户通过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从老宅搬进新居的村民,他们享受的配套设施与城市无异。
一项改革,让城与乡的边界悄然消失。
消失的边界,在就医上有直观感受。泸县结合县域内交通条件、群众就医习惯和医疗资源分布特点,沿“泸州—隆昌、泸州—荣昌、泸州—永川”三条省道布局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3个县级医院,并依托这3个县级医院组建3个“医共体”。同时,在潮河镇、喻寺镇、云龙镇、兆雅镇设置4个县域医疗次中心,从而实现县域医疗资源均衡分布,乡镇居民可享受与县城一样的优质医疗服务。
要素流通,交通先行。去年以来,泸县大力推进“民心守护”工程,完成县城19条主次干道车行道、人行道维修改造项目。这些举措在缓解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还全方位提升县城整体品质,进一步强化城市在城乡融合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泸县还加强客运站改(扩)新建,升级改造6个客运站,建成集客运、小件快运、物流配送于一体的镇级综合运输服务站,增强农村客运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以城区为中心、镇为节点、村为末梢,优化调整公交站点50个,新增招呼站(牌)镇级19个、村级1218个,实现城区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100%。
“力争到2025年,全县城镇化率超过50%,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2.2万人。”泸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曹茂说。
探索公共服务全域均等
日前,提供30多个床位的泸县云龙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式投入运营,首批11位符合条件的老人实现入住。“不出院子就能看病,居住条件和之前去城里看过的养老院差不多。”首批入住者、68岁的陈刚说。
夯实民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一环。去年以来,泸县对28个设立在乡镇的公立养老机构进行科学整合,借力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实现了养老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有效衔接。
“由‘医共体’委托乡镇卫生院运营养老机构,既可实现医养结合提升服务水平,还可实现全县养老资源的有效整合。”泸县民政局副局长罗小平介绍,泸县将对现有的28个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整合,通过对公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和养老服务内容的丰富拓展,进一步提升全县养老服务质量。
与养老机制同步探索的,还有教育和医疗。泸县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治理改革。一方面,成立幼小初高教育共同体18个,实体化运行5大学区,覆盖全县所有学校,惠及学生12万人——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同频共振、一体谋划,各学校依据自身特色探索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深化泸县二中教育集团办学,覆盖幼小初高12所学校,发挥名校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激发各成员学校发展活力,探索小初高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形成开放共享、文化互鉴的发展氛围,形成“一校一品、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和谐教育格局。
医疗方面,泸县以潮河、喻寺、云龙、兆雅4个中心卫生院为核心,规划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同时,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一家达标村卫生室,形成10分钟村级、20分钟镇级、30分钟县级医疗卫生服务圈。(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周梦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