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天空里,“化腐朽为神奇”的“雁鸿”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某视频网站上,有一位网名为“雁鸿Aimee”的博主,拥有着很高的人气。86万粉丝,追着看她如何用日常不起眼甚至是废弃的材料,制作一件件精美的国风作品,体验“化腐朽为神奇”的人生智慧。
“雁鸿Aimee”原名何艳红,家住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她最擅长的是创意,是巧思,是把想法化为作品的动手能力。类似于易拉罐这样的东西,在一般人眼里稀松平常,但是在何艳红手里却能变成艺术品,这就是她的能力。何艳红直言,用创意和手艺去打造艺术,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雁鸿团队”的作品。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艺术虽然是何艳红从小热爱的东西,但却不是家人为她规划的职业方向。这个充满艺术细胞的女青年,读书是医学院,工作在护士站。“从医很高尚,但不是我想要的职业。”何艳红毅然辞掉大医院的护士工作,开始探寻自己的艺术星空。
易拉罐、泡面桶、坚果……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可能成为她的原材料。经过她的智慧创意和精心打造,一件件古色生香的艺术品层出不穷。网民调侃道:“我缺的是易拉罐吗?我缺的是这双手!”类似的众多感叹,都是对她心灵手巧的由衷钦佩。
“分享是我的快乐,传承是艺术的快乐。”何艳红把自己制作各种作品的过程录成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供有兴趣的网友欣赏学习。她用热情和精力打造了作品,也带起了一股传统文化传承热。
看影视,一般观众会比较注重角色和情节,但是何艳红却对化妆和服饰更感兴趣。电视剧《延禧攻略》热播时,她按照剧中的样子做了一个漂亮的头饰,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作品。从那以后,她在这个赛道上,一发而不可收。网友们的点赞和评论,成为她更大的制作动力,也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思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她的粉丝数增长起来,技艺也扩散出去。
制作精良的“金扇子”。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何艳红的艺术影响不限于网上,在线下也有众多的活动;她的艺术名气不只在国内,在国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国牛津大学曾经邀请她前去演讲,分享作品技艺和创作经历。随着艺术历程越来越精彩,她传承非遗技艺的志向也就越来越远大。
说到传承,必有师承。何艳红知道,如果要为祖国文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寻找名师,扎实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她如愿拜在倪成玉老师门下,学习心仪已久的银花丝技艺。倪成玉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教何艳红学习了很多艺术上的功夫。
2020年6月1日,何艳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边对接产业,一边研习技艺。工作室的创制内容,涵盖了头饰、服装、饰品等多个领域。她希望可以探索传承非遗的道路,让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更加闪亮、在艺术上更加璀璨、在世界上更受尊重。
雁鸿国风研习技艺馆内部装饰。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现在,何艳红又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国风研习技艺馆。馆内一楼大厅里,陈列着多年来她和团队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精致,还都有着文化内涵。比如,在一件西王母主题的饰物上,她加上了一个《易经》中“坤卦”的标志符号“☷”,用以歌颂女性和母亲的高尚品德。在何艳红的理念里,饰品绝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文化理念的融合升华。
在研习馆楼上的房间里,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既有何艳红团队工作人员的工作台,也有可供游客和爱好者参观、学习、体验的地方。何艳红介绍,雁鸿国风研习技艺馆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集教学、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平台,旨在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艺馆不仅提供各种手工艺课程,让学员能够亲身体验和学习传统技艺,还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展示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促进手工艺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丈夫何强是何艳红事业的得力助手,也是她成功的幕后英雄。当初,她从医院辞职的时候,家里人大多反对,好在何强理解支持何艳红,成为她坚实的后盾和温馨的港湾。这些年来,创业的路上有艰难困苦,也有二人的相濡以沫。开创研习馆的花销不小,虽然有亲朋的支持,但也颇有压力。夫妻两个计划通过多元的经营模式,来走顺这条文化发展之路。
制作精美的头饰。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两位姓何的年轻人,不但有缘分携手人生,还有兴趣共研艺术。何强说,“何何”两个字蕴含着“和和美美”“和合共生”等美好含义,他们两个要用美好的艺术,装饰相知相爱的一生。
“鸿雁传书”是一个历史故事,歌颂了北海牧羊的苏武对国家民族的忠贞。现在,一个网名叫“雁鸿”的年轻人,正在用她喜欢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她以及她身边的“雁鸿团队”,正用一个个作品、一件件瑰宝,塑造着自己的有志人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