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记者调查

人民保护长江 长江造福人民

以绿为笔 勾勒“蔗里鱼乡”新图景

人民网 赵祖乐 彭茜
2024年08月28日09:3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初秋时节,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成片的甘蔗林生机勃勃,微风过处,千叶摇拂,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呼呼作响。

江北镇,因地处长江以北而得名,甘蔗种植历史上百年,被誉为“川南甜镇”,加之渔业资源丰富,又称“蔗里鱼乡”。近年来,当地创新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有机甘蔗、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在追青逐绿中勾勒出生态发展新图景。

科技赋能有机甘蔗 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

“再过3个多月,我家的甘蔗就成熟了。”在江北镇先锋村一栋二层小院里,62岁的村民罗忠群正在和邻居闲聊。罗忠群种植甘蔗20多年了,目前家里有4亩甘蔗地,一年能带来3万余元的收入。“一般到第2年的二三月份,所有甘蔗就能卖完。”罗忠群说,这是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

“以前种甘蔗,都是凭经验。现在有教授、专家来指导,教大家如何管护。”先锋村村委会副主任罗长江介绍,全村种植3500亩甘蔗,85%的村民种有甘蔗。所以,如何让村民学会科学种植、增产提质,是重要一环。

江北镇成片的甘蔗林。江北镇政府供图

江北镇成片的甘蔗林。江北镇政府供图

罗长江表示,作为泸州市唯一规模化种植甘蔗的乡镇,江北镇除了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外,也有很好的生态优势。这里土壤肥沃,境内最高气温39℃,年平均气温约23℃,无霜期345天,年降雨量约1080毫米,气候条件非常符合甘蔗生长。

据介绍,江北镇全镇现有6000余亩甘蔗基地,年产量4.8万吨,产值超4500万元。从前年开始,该镇推进标准化种植,探索起绿色有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等院所的合作,发展甘蔗中医农业种植、品种示范试验,完成沿江管网灌溉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甘蔗产量和品质。

以先锋村为核心,干坝村、岱宗村、金钩村1200余户农户种植甘蔗,品种涵盖台湾大白甘蔗、广东黄皮、内江甜城18号等,形成了沿江7公里的“万亩青纱帐”。

产量在提升、品质在优化,为了让种植甘蔗的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江北镇还采取了“加工厂+专合社+电商+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

如今,标准化红糖加工厂在金钩村投产,每年可消耗甘蔗5000余吨,熬制红糖500余吨。此外,专业合作社收集售卖信息,为农户与收购商之间搭建桥梁;村两委帮助专合社和村民落实网上销售渠道,拓展新客源;镇村合力,深度挖掘甘蔗文化元素,发展文旅融合项目。

“现在,江北甘蔗的名声已经传到云南、贵州、重庆等地方,最远销售到西藏。”节节甜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人员说,甘蔗产业让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特种鱼“游”出致富路 年产值超2000万元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江北镇又与“鱼”结缘,全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5500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品牌也越来越响。

走进江北镇,一口宽阔的水塘里,村民陈忠高和儿子陈超正在忙碌。陈忠高算得上是当地养鱼大户,养殖面积280亩,年产值200万余元。“我儿子今年25岁,以前在浙江从事演艺工作,虽然能挣钱,但始终不稳定。”陈忠高说,“前年,镇上鼓励青年返乡创业,有政策支持,加上我搞养殖忙不过来,儿子也就欣然同意回来了。”而在陈超看来,他更想在特种水产养殖方面有所作为。

最近,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党支部书记、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李申学很忙,他要打理自己的养殖厂,还要走村串户,把自己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其他养殖户,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去年,我们协会向市场提供了50吨特种鱼,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利润800万元,协会成员人均收益4万元。”李申学说。

李申学养殖的胭脂鱼等特种鱼类。江北镇政府供图

李申学养殖的胭脂鱼等特种鱼类。江北镇政府供图

1981年退伍返乡后,李申学开始养鱼,后因为特种水产市场竞争力更强、产品价值更高,便开始养殖青波、江团、岩原鲤、胭脂鱼等特种鱼类。2000年开始,在镇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先后牵头组织成立了特种水产养殖协会和康达水产专合社,依托石鱼村建起特种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协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自培10余种特色水产养殖品种。

眼下,在李申学的带动和引领下,3600余户1.1万多名群众走上了科技养鱼、勤劳致富的道路,人均年纯收入从原来的几百元增加到5000—8000元。

目前,江北镇已建立“人才+项目+产业”合作机制,引进中山大学的技术,建成全市首个智能化管理大棚恒温鱼池,成功启动鲥鱼养殖技术共建试验项目。“这些项目,我都参与其中。不过,因为年龄大了,精力不够用,希望有年轻人来接力。”听说陈超想学习特种水产养殖,李申学很高兴。

谈起未来的规划,江北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市场需求,继续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让“蔗里鱼乡”的招牌更响。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