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专题报道>>2023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案例展示】>>最新动态

大数据赋能水务高质量发展

2024年08月06日14:34 |
小字号

近年来,成都市智慧水务体系快速建立,主动创新升级,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成果作用明显。该项目核心主题是“数字赋能引创新发展,水安全保障民生福祉”,强化感知建设、筑牢基础支撑、深化系统应用、加强统筹协作,以大数据驱动水务高质量发展。

一、改革背景

水安全是事关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事关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既是现阶段治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水安全保障的重要工具。“十三五”以来,成都市加快推动水务业务数字化转型,着眼于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为水安全保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水安全智慧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民众日益发展诉求还不相适应,距数字化管理还存在差距。

一是透彻感知能力相对不足。感知终端覆盖范围和要素不全,水质监测站、水文站、雨量站等仅在部分河道和区域部署,信息采集得到一定应用,但整体智能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水务业务和行政管理需要,距离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感知透彻体系还有一定距离。

二是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水安全数据资源底数不清不全,尚未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共享环境,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层级间存在重采、重寸或没有数据等现象,未形成基于大数据的跨业务、多角度、多层次优化管理、分析评估和决策。

三是信息系统支撑能力较弱。各类功能模块、不同系统之间缺乏兼容,缺少统一规范的水务信息管理平台,业务协同联动不足,导致信息难以支撑横向贯通式的协同配合和基于水务大数据的分析决策,整体效益发挥不足。

四是应用场景智能程度不高。水安全保障与行业外协同性仍需提高,涉水监管智能化程度不高,流域性、区域性水旱灾害研判分析能力不高,水务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不足,距离实现“四预”功能还有较大差距。

对此,成都市围绕水安全保障,以大数据为抓手,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以人为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项目、分工负责、分块实施、分步推进“三统三分”建设思路,加快建设全域感知、动态监测、精准调控、协同管理和高效应用的水安全保障系统,打造水务高质量发展的成都智库。

二、改革举措

(一)强智能互联,建设空天地一体水务感知网

一是建设成都水系一张图。从水安全管理及应用需求出发,采用人工与程序、内业分析与外业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套空间覆盖全面、属性填写完整的成都水系一张图。

二是搭建成都市水务感知一张网。运用视频监控、感知终端等多种智能终端,完成了水文、水质、水位、雨量等涉水业务感知终端统一接入,基本实现全范围实时监测、感知覆盖。

(二)筑数据支撑,打造融合共享的水务智慧大脑

一是开展成都水务数据治理攻坚行动。围绕水安全开展数据梳理与汇聚,汇集了水资源、河湖管理、供排水、建安、水利水保、防汛等业务数据;进行了数据治理与交换共享,实现数据目录构建、数据交换共享、数据质量管控、数据资源监控。

二是搭建成都智慧水务业务中台。统一标准,构建全市统一的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统一提供视频AI识别、报表智能汇总、图表可视化等基础服务,实现成都市水务局的所有应用系统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入口登录、统一界面展示等。

(三)聚安全保障,构建协同创新的智慧应用体系

一是围绕防汛指挥,实现了成都市全域雨情、水情和汛情的实时动态监测,将关键指标与时间、空间态势相结合,支撑汛期防汛业务的实时感知、预测预报、科学研判与高效决策。

二是以安全保障为目标,建设锦江水资源的安全优化配置及河道智能调度系统。基于成都市历史年各项社会经济指标,构建需水预报模型,对用水部门各月需水量进行滚动预测及合理性分析。搭建多闸坝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多闸坝环境容量实时调度模型。

(四)推区域协同,实现成都都市圈水务智慧共管

一是构建“一张底图”,在成德眉资4市现有天地图基础上,采用人工与智能相结合方式,采集全量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和相关水利工程设施信息,形成水系矢量数据并录入平台,构建成都都市圈1:2000高精度水系“一张图”。

二是建立“一个平台”,在成都市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集成成德眉资4市静态、动态、管理和成效数据,建立河长制工作统一大数据平台,提供水安全保障相关的防汛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质预警等功能。

三、改革成效

一是提升了“感知”能力。自建1470个水务物联感知设备,共享生态环境、公安、水文、气象等单位的17万余个物联感知设备,包括视频站16.97万个、雨量站1428个、水质监测站320个、水位流量站290个、水库水位站278个、下穿隧道139个、内涝监测站130个、管道监测222个等,实现对重点点位多源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和综合分析。

二是提升了“数汇”能力。汇聚、整理水务行业数据,构建数据资源交换共享通道,已汇集水务数据4070GB,数据存储总量12.6亿条,形成179条资源目录,与生态环境、应急、气象等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共享应用涉水数据9600万余次,日更新数据达300余万条,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深化。

三是提升了“应用”能力。分批打造多个智慧应用场景,实现了下穿隧道积水多部门与属地联合应急响应和处置,建立的河道水资源自动化配置和调度模型,实现了锦江府河、南河6个闸坝群智慧调水,全力强化跨多事件闭环处置在实践应用中的检验和优化,开启了“互联网+大数据”治水管水新征程。

四是提升了“协同”能力。在全国首创建立都市圈水务协同智慧治理机制,建成投用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自运行以来,平台注册河长共计12252名,汇聚4市河长制基础数据7.9万条,4市各级河长总共巡河125万余次,发现河湖水环境问题89643个,协调处置问题86840个。

五是提升了“决策”能力。每月开展水务大数据分析,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辅助。通过对降雨及地表径流的变化规律分析,编制区域内地表水资源安全调配方案;通过阶段性用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供水安全管理提供量化支撑;通过对河流水质的时空特点与影响过程分析,对水质动态变化进行预判与防控。

(责编:李强强、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