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书记工作室”聚人心 古老苏坡泛清波

2024年08月05日16:1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三环外侧清水河畔的清波社区,以其和谐有序、温馨宜居而闻名。这背后,社区里的“雷霜霜书记工作室”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社区治理的核心枢纽,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清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清波社区供图

清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清波社区供图

2024年1月,清波社区“雷霜霜书记工作室”获评成都市首批“蓉城先锋·村(社区)书记工作室”。这份荣誉很难得,成都市3460个社区里,仅有27个获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雷霜霜书记工作室”旨在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清波社区曾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四川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成都市百强社区”“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成都市儿童友好优秀社区”“成都市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优秀社区”等荣誉。

不是“街娃”而是“专业团队”

工作室成立以来,作为社区党委书记的雷霜霜首先要“找人”,社区“两委”干部和工作人员,成了工作室的第一支队伍,也是最坚实的力量。如何高效发挥工作室作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是她思考的重点。

“长期以来,很多人觉得社区工作者就是‘街娃’,干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然而,随着基层治理越来越精细化,对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要打破这种偏见。”雷霜霜说。在自己努力考取了社会工作师之后,她加强理论内训,注重实践锻炼,带动26名社区专职工作者考取社工证,目前工作室持证率在全市领先。可以说,这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工作室的基础“血液”。

在人才集聚方面,工作室积极“造血”。通过创新“学习马拉松”分类积分机制,实施“鸿雁齐飞”外训游学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最好的我们”系列培训课程等途径,充分挖掘和发扬工作室成员的潜力特长,“两委”人员成长为“青羊区本土讲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入驻工作室的社区老党员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区公益课教师”,优秀项目负责人被吸纳为社区专职工作者,有效提升了工作室队伍的战斗力。

自身肌体丰盈强大后,工作室还主动“输血”。近年来,通过“书记工作室”搭建平台,雷霜霜参与交流学习授课40余次,成了各地基层治理论坛、党校课堂的常客,“我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摸索,也期待从其他同事的工作中获得启发。”此外,经常有外地村社干部希望到工作室跟岗学习,雷霜霜也尽力给予支持,来自成都东部新区快乐村的小傅就是其中一员。“这里成熟的机制、专业的团队、融洽的氛围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跟岗锻炼后,小傅把学到的经验带回村上,也逐渐成长为基层治理的顶梁柱。“只有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才能更好筑牢基层治理的根基。”雷霜霜这样认为。

“蓉城先锋”书记工作室。清波社区供图

“蓉城先锋”书记工作室。清波社区供图

从“社区小白”到“暖心书记”

“刚来的时候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区小白’,工作经常碰壁,但我仍然愿意留在这里,因为这里的居民就像我的大家长,给我关爱,我感觉这里就是家。”8年的社区时光,让雷霜霜体会到了与居民“以心换心”的幸福,也让她从旁人眼里“镀金”的名校研究生成长为居民交口称赞的“暖心书记”。在成立“书记工作室”后,雷霜霜继续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工作室工作中去。

富有文化气息的社区空间。清波社区供图

富有文化气息的社区空间。清波社区供图

如何把好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收集民意尤其重要。为畅通民情征集渠道,工作室探索建立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书记工作室”+N个小区网格驿站纵向载体的“院落微治理”阵地群。

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书记工作室”是倾听民意的“主阵地”。每周二是工作室的固定接待日,接待场所特意设置在办公楼外,这样可以靠前服务、主动服务,更加方便群众。每当居民来访时,雷霜霜会根据事件的性质,进行当场答复或开展居民议事。

分散在各个小区网格的驿站,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工作室采取“书记流动走”“网格长+网格员+物业+居民小组+文体自组织”现场办公等形式,每月开展两次现场答疑会,把服务窗口搬到居民家门口。

“雷书记,我们小区通道停满了车,你能不能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不久前的一次接待,辖区内一安置小区的居民前来反映问题,听完居民的详细讲述后,雷霜霜当即决定实地查看情况,并与社区网格员、小区物业以及居民骨干现场办公。经过沟通协商,各方现场达成一致意见,问题也在两周内得到了彻底解决。

此外,工作室还依托“清风榆晚”老党员工作室,院落微治理问需志愿服务队等队伍,通过“知行周——品茶日”、书记“解忧”信箱、“清波之声”问卷星等渠道来实时征集居民意见建议,梳理需求清单。

“小社区”里也有“大项目”

“这里目之所及都是我们的服务项目,每一个都征集了居民群众的意见。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们大家的心血。”雷霜霜一一介绍着周边的食堂、茶馆、舞蹈室、托育早教中心和图书馆等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雷霜霜参加“书记工作室”项目活动。清波社区供图

雷霜霜参加“书记工作室”项目活动。清波社区供图

近几年,清波社区通过“找、建、用、统”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路径,吸引了枢纽型社区组织、社会企业、社区规划师、职业经理人等人才入驻“书记工作室”,培育社区社会组织76家,常态化认领社区服务项目88个,为辖区居民解决了很多揪心事、烦心事。

60多岁的张阿姨就住在这个社区。因为子女工作忙,她又要接送孙子上学又要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伴,各种家务琐事让她起早贪黑、操劳过度。自从“书记工作室”引进专业的餐饮机构,打造了社区助老食堂,以低于市场价20%的惠民价格,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可口、营养、健康的饭菜,也为张阿姨减少了买菜做饭的奔波劳累,腾出了接送孩子的时间。针对辖区残疾人、行动困难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食堂还能提供免费送餐服务,社区志愿者也可以凭志愿积分在此用餐,切实解决了辖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用餐难的问题。

工作室还以“市场+公益”社区合伙人合作模式,打造了“躬耕长廊”特色街区、妈妈驿站等项目,包含了特色饮品、健康药膳、公益快剪、文创交流、儿童早教等多元化服务业态,为社区居民打造了集购物、交流、互动、服务于一体的生活服务空间。

社区居民张大哥说:“社区搞的这个‘躬耕长廊’特色街区项目,帮了我家大忙了!我女儿前段时间失业在家,一直愁着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可自打这项目开展起来,社区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会。我女儿经过培训,在长廊找到一份售货员的工作,现在女儿有了一份稳定且离家近的工作,也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与孩子,我们全家都很满足。”

“对对!以前咱这社区,买个东西都不方便,想找个能坐下跟老街坊们摆龙门阵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可好了,‘躬耕长廊’里啥都有。我没事儿就去溜达溜达,喝杯茶、理个发、跟大家唠唠嗑,感觉生活丰富又多彩。真的特别感谢社区搞了这么好的项目,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也让咱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人情味儿。”一位居民表示。

苏坡桥,相传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捐建,因而得名。桥上曾有一副对联,用以缅怀纪念苏东坡:“听长公当年曾吟大江东去,愿吾辈今朝齐作砥柱中流。”现在,古老的苏坡已经焕然一新,旧时的烂泥河,变成了现在的清波水。在苏坡这片土地上,雷霜霜和工作室的“室友”,正像古人所勉励的那样,争做中流砥柱,撑起社区发展的广阔天空。(刘海天、实习生刘千叶)

(责编:李强强、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