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奖这场论坛干货十足,《成都与中国电影》正式发布

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正在成都举行。8月3日,《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论坛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举行,在本场论坛上,《成都与中国电影》一书正式发布,引发业内关注。
过去一年
中国电影强势复苏
《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以精准的数据、客观的评析、动态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全面反映了电影艺术和产业发展动向上的良好态势,迄今各已问世17本。经过多年耕耘,报告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时代价值。
过去一年,中国电影强势复苏,一大批创作上呈现多维度多样化,商业性、人民性、艺术性兼备的影片上映,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共鸣共情,与市场相映成辉。
值此《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出版发布之际,本次论坛与报告作者们共同对话,共同探讨电影的魅力,共谋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主编之一陆绍阳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电影创作呈现出关注现实、科技助力电影创作、主旋律电影创作走出了一条新路等特点,希望通过《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助力中国电影创作,助力中国电影研究。
接受记者采访时,陆绍阳表示,《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包括对四川电影的个案研究,比如对《白塔之光》这部影片进行了摄影技术分析,书中表示,“自然的,文艺的,心灵的,在场的,虚空的,向内的。不同维度的空间构成了《白塔之光》迷人的万花筒空间影像魅力,转一转,又是一种新意。”
陆绍阳认为,成都题材的电影是有可能跟年轻人同频共振的,希望大银幕上有更多呈现成都人生活的电影,“我特别喜欢成都,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是年轻人生活的天堂。”在陆绍阳看来,电影要面向年轻观众,表达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
《成都与中国电影》
成为了解成都电影产业的窗口
论坛上,《成都与中国电影》的发布引发行业的关注,著名电影评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担任该书的顾问,图书《成都与中国电影》旨在通过历史梳理、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全面展现成都与中国电影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成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成都电影产业的窗口。
城市定格,光影艺术。驻足于电影与成都相互交织的历史之中,向前探望两者的未来图景,是《成都与中国电影》著作的初衷与期许。在回溯过去、立足现在与远观未来的维度下,全书分为五个篇章。
第一章“成都电影史记”,以历史为伊始,通过对成都影院档案梳理,把握住电影与成都自百年前就已缠绕的关系,为现实找到映照,为未来确定根基,并结合有趣的影史奇闻略谈,聊故事亦谈历史。
第二章“成都电影宝藏”,以成都为轴心,画出天时、地利、人和之半径,囊括电影中独具韵味的成都地方方言、千面的成都人物形象以及地方影视人才的培养、地方川剧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构成一个完满的圆环,尝试绘制圆环的运动轨迹。
第三章“跟着电影游成都”,以拍在成都,科幻成都为脉络,既有当下,也有未来。
第四章“成都电影小辞典”则从成都电影“百花”与成都影人“列传”两个角度,对获金鸡奖、百花奖的成都相关电影进行整理与剖析,集合部分影人风采,呈现书写电影与城市的亲密关系。最后,全书以“成都电影蓝图”这一章节作为收尾,向未来眺望
饶曙光表示,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从早期的电影放映到现代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成都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多项国家级电影活动在成都的举办,如百花奖、金砖国家电影节等,成都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电影文化氛围。
饶曙光表示,成都电影在创作中注重挖掘和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将文化元素以国际化的方式进行表达;注重通过精湛的叙事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跨文化的视角,将成都的文化故事呈现给全球观众。这种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成都电影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也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现如今,成都这座城市正在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电影创作者的目光。
此外,论坛现场还举行《202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2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成都与中国电影》三本书的捐赠仪式,将向成都市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电影集团等捐赠300本书。论坛嘉宾还围绕“艺术创作与观众同频”“产业变革与创新同步”等话题展开讨论,共谋中国电影发展未来。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李锦杰
来源:红星新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