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办会营城兴产惠民“四位一体”模式 做优做强城市科幻功能
改革背景
成都作为中国科幻之都,2023年10月成功举办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成为中国第一次、亚洲第二次举办该盛会的城市,这为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抢滩千亿科幻产业新“蓝海”带来新的机遇。郫都区着眼破解区域科创动能不强、产业显示度不高等难题,借势举办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探索办会、营城、兴产、惠民“四位一体”模式,抢先布局科幻新赛道,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做优做强城市科幻功能,推动中国科幻之都走向世界。大会筹备期间,省市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专题部署;央视《新闻联播》对大会进行报道,“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走进中国”上榜“2023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成都科幻馆获评全球年度科幻旅行目的地,大会联合主席本·亚洛代表大会组委会向郫都区致信感谢,荣誉主宾罗伯特·索耶称赞这是“有史以来最棒的一届世界科幻大会”。
“机械狗笨笨”在激光的照射下可变换多种不同的风格。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具体措施
一、“民间+政府”协同办会,精彩呈现大会“历届之最”。
按照“简约、精彩、安全、专业”办会要求,打破历届世界科幻大会仅由民间机构举办模式,创新建立“世界科幻协会+成都科幻大会组委会+郫都城市保障工作组”协同办会机制,推动大会圆满成功举办,共吸引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2万余名科幻迷,嘉宾规模、会员人数、参会人次和涵盖国别均创下“历届之最”。
一是拓展参会嘉宾行业领域。坚持“办会兴产”理念,联动市科幻协会和市科协、市科技局等部门,以及《科幻世界》杂志社等知名机构,在历届科幻大会参会嘉宾以科幻文学家为主的基础上,面向科幻产业、科技研发、影视动漫等领域,邀请到京东方、当红齐天等一批知名企业参展,以及张学记、武向平等一批顶尖科学家参会,共聚集刘慈欣、罗伯特·索耶等大会嘉宾1200余名。二是拓展参会会员国别。为扩大本届大会海外会员规模,创新发起“百分之一光秒”计划,向参会直线距离超过3千公里的幻迷,赠送成都城市环线游、免费公交接驳、外卡支付等十大礼包,吸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40余名“光秒”会员参会,彰显成都科幻城市底蕴和“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三是拓展参会粉丝群体。为让更多群体感受家门口科幻大会的魅力,在保留历届科幻大会仅对会员开放的规则基础上,面向社会创新推出实体套票、线上参会票、单日票,邀请科技科学、影视文创、科幻产业等各界群体参会,举办科幻与影视等9大板块细分沙龙236场,平均每场满座率达85%,52场重磅沙龙满座率达100%;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在成都科幻馆开展“科学创享·共幻未来”主题研学活动,推动幻迷群体持续跨界破圈。
富有科幻和未来感的成都科幻馆。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二、“传统+特色”共融共生,精心讲好中国科幻故事。
将世界科幻大会作为传递中国声音、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立体化讲好中国科幻故事,擦亮“在成都遇见未来”品牌。
一是创新打造成都科幻IP。在成都科幻馆建设上充分融合宇宙星云和金沙、三星堆等古蜀人文元素,将大熊猫、金沙文化有机植入大会吉祥物,成功塑造科梦、星云等科幻IP,开发水杯、抱枕、书签等系列文创衍生品,5天销售额超200万元,科幻馆被西班牙先锋报评为“2023年全球最让人期待的建筑”。本届雨果奖评审委员会负责人戴夫·麦卡迪称赞“这是全球幻迷一生必来的地方”。二是创新表达大会传统项目。探索“优秀文化+科幻”融合转化机制,在开幕式、雨果奖颁奖典礼等10大传统活动中,有机植入芙蓉花、太阳神鸟等成都元素,将掐丝珐琅非遗工艺融入赠送格拉斯哥代表礼物,将大熊猫形象融入雨果奖杯底座,创新开展“赛博科幻+古蜀文化”雨果之夜派对,首创提名评选“雨果奖”非英文作品,中国22部作品入围多个奖项。三是创新增设成都特色场景。探索场景赋能“科幻范+成都味”融合共生,专门开设近7000平方米展厅,布局古蜀之眼、蜀韵园林等天府文化场景,举办蜀绣非遗展、川剧幻梦机械少女展等特色展38个,营造赛博朋克夜市、星际隧道等科幻场景30余个,打造“笨笨”机器人、三体黑暗森林等爆款科幻装置,其中“笨笨”机器人是全球首个1:1还原的科幻电影场景装置,三体黑暗森林是《三体》宇宙观的首次实景呈现。
幻迷们体验“科幻照进现实” 。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三、“IP+龙头”双轮驱动,推动科幻产业建圈强链。
遵循科幻产业是文化科技融合、数实融合的规律特征,坚持“内容为王、实体为要”,发挥科幻IP、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抢占科幻产业新赛道。
一是IP赋能塑品牌。实施科幻IP创育工程,引入郭帆团队等专业机构,高水平策划运营成都科学馆,签约三体、流浪地球2等重量级IP,落户罗伯特·索耶、海漄等5个大咖工作室;创新世界科幻大会品牌再开发行动,成功举办华语科幻星云奖、未来科幻大师奖,承办“天问”奖、腾讯WE科学大会等科幻盛典10场,推动世界科幻大会“永不落幕”。二是龙头带动育集群。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联动高新西区聚焦京东方、华为等龙头,引入腾讯数字文创产业园、华为数字机器人、蓝色光标西南总部等高能级项目30余个,建成四威科创基地、成都智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培育百亿级科幻装备制造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依托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人才、技术优势,引入郭帆成都影业等龙头企业8家,吸引天工异彩等关键配套企业,建成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电总局实验室,运营西部国际影视产权交易中心,搭建“拍在成都”一站式服务平台,聚集影视主体300余家,培育科幻影视产业集群。三是需求导向优生态。聚焦人才、金融、载体等关键要素,探索构建“1+3”科幻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制定科幻十年行动计划、科幻20条等4个关联政策,发布科幻产业机会清单38条,拓展高品质科幻空间载体6.2万平方米,建成世界科幻公园,加快建设科创服务基地等配套项目20个,塑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
科幻公园一隅。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高校+地方”协同联动,促进科幻事业繁荣发展。
落实市委“三城三都”部署,发挥区内20所大中专院校、25万在校师生资源优势,联动企业、协会等力量组建共同体,推动科幻、科普、科创融合,掀起全民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社会新风尚。一是探索科幻启蒙课程进校园。着眼厚植城市科幻基因,实施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吴岩团队,在全区中小学探索建立国内首个科幻课程体系,开展“校园科幻季”、“未来科幻大师”主题夏令营等行动,组建由阿缺等30名科幻大家组成的讲师团,每周开设《科幻与文学》等课程,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等省级大赛,培养中小学生探索创造能力。二是培养科幻人才后备军。着眼培育更多未来科学家和科幻创作人才,协同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高校科幻协会,举办“星云研学季”等科幻主题研学活动,邀请董仁威等大咖开展科幻创作培训;联合郭帆、王红卫和《科幻世界》杂志社,举办“小苔藓”科幻电影训练营,首期培训科幻编剧30名。三是营造全民共享科幻氛围。着眼提升城市科幻显示度美誉度,探索科幻馆“公益化+市场化”运营模式,开展“超越想象·科幻与科技之旅”等系列主题展,推出奇趣实验室、无人机及机甲秀等科普活动100余场;联合高校策划开展“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等科幻综艺节目7期,推出“雨果X访谈”栏目10期,举办“锦绣郫都·科幻电影周”电影节,创作科幻舞台剧《蜀绣奇缘》、儿童科幻剧《火柴棍火星历险记》,正策划引进《三体》舞台剧等精品科幻驻场剧目,打造东林科幻作家艺术村等主题社区。
改革成效
一、科幻之都品牌实现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
大会期间,成立了世界科幻大会(成都)品牌推广中心,重磅发布“2023世界年度十大科幻风格城市”等多个权威榜单;正式启动“天问”计划,联合中国作协等,创新设立国内首个官方发起的、全球首个聚焦非英语作品的“天问”科幻文学奖;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新华社、法新社等100余家境内外媒体发布稿件近千篇,海外社交媒体总浏览量超2亿、总互动量超200万,“俄罗斯科幻文学之父”谢尔盖·卢基扬年科一行到成都科幻馆开展科幻文化交流活动,称赞“仿佛来到了未来世界”,凝聚了“世界科幻看成都”的国际共识。
小学生走进科幻馆 沉浸感受科幻大世界。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二、科幻产业实现从起势到成势的飞跃。
郫都区持续释放科幻大会品牌效应,围绕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会展等领域,成功举办2023成都科幻中心产业大会,成立“星槎”成都科幻中心产业联盟,创立首个由国家电影局批复的科幻多国别电影展—“成都·天府科幻电影展”,落地三体等一批顶流科幻IP,落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国际展会,签约蓝色宇宙、阿里文娱等重点项目30余个,培育火星视觉等泛科幻类企业50家,举办华为问界M9新车全国媒体品鉴会等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32场,引进拍摄刘慈欣《超新星纪元》等影视剧17部、《流浪地球》系列短剧10部,全区泛科幻产业规模近40亿元,成都市关于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郫都区“一核”地位,支持加快打造成都科幻中心。
三、科幻事业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
本届大会累计参会人数达9万余人次,远高于往届7000余人次,其中嘉宾和会员9200余人,远高于往届4000人的平均水平;吸引了中美俄“三国”院士刘嘉麒等著名科学家和理查德·泰勒、吴京等科幻影视大咖,以及本届雨果奖得主海漄等国内外著名科幻作家参会。成都科幻馆今年2月以来吸引游客33万人,“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科幻科普类节目入选中国报业协会新媒体发展优秀案例,“雨果X访谈”第一季访问量超4000万,郫都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科幻事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