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四化联动”实施“两个替代”工程 探索“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改革背景
蒲江县集中连片种植柑橘25万亩、茶叶10万亩、猕猴桃10万亩,产业集中度达90%以上,是四川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传统种植观念,极易造成农药化肥滥用。因化肥农药见效快、省工省时,依靠化肥增产、农药防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但过量施用、盲目施用化肥农药,不仅会造成水果农药残留较多、品质下降,还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超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还会使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二是传统经营模式,不利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全县地块零碎、经营分散现象较突出,小农户经营占到农业经营主体75%以上,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同时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全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60岁以上的比例超过35%,老龄种田、无人种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是传统规模扩张,导致农户增产难增收。蒲江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是四川柑橘主产区之一,随着眉山、雅安等周边区域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逐年提升,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一旦柑橘集中上市,激烈的价格战容易导致农户增产难增收,必须加快由重规模向重品质转变,重塑产业竞争力优势。
“两个替代”柑橘种植基地。蒲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立足于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困境,蒲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标准化、全域化、社会化、品牌化“四化联动”思路,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两个替代”工程,探索“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化肥农药等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由单一化小农户经营向多元化经营主体经营转变,由片面规模扩张向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转变,奋力建设绿色低碳、经营多元、特色明显的现代化农业强县;先后获评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单位、全国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单位、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等。
创新做法
一、围绕“农户不会干”,创新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从操作层面重新“定向”。
聚焦扭转农户传统种植观念,杜绝农药化肥滥用,规范全流程生产标准,助力产业提质升级。一是建立区域技术标准。在全省率先成立地方标准化委员会,围绕柑橘、猕猴桃、茶叶制定《投入品推荐目录》《施肥技术规程》《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土壤改良技术规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8项,为“两个替代”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过程操作指引。目前,全县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部获批“国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二是严把农资投入标准。立足把好农业绿色生产第一道环节,依托四川卫农、成都新朝阳等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开展生物农药、有机肥、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攻关,示范打造“两个替代”农业投入品销售示范门店,为农户提供生物农药、昆虫性诱捕器、捕食螨等绿色农资。三是完善质量监管标准。整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监管部门力量,修订完善柑橘、猕猴桃、茶叶系列监管办法,构建集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综合服务、综合执法“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聚焦农药化肥等重点投入品,场镇、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监管引导,提升绿色化低碳化生产意识。
“两个替代”茶叶示范基地。蒲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二、围绕“农户接受慢”,创新建立全域化推广机制,从组织层面强化“赋能”。聚焦绿色农资推广难,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打消农户顾虑,助推全域推广。一是强化基地示范引领。发挥四川卫农、原乡农业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种植大户为重点对象,采取“公司+种植大户+基地”模式,推进“两个替代”一村一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示范基地92个,带动种植面积达20万亩。二是建强团队送技到户。深化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合作,联合进行“两个替代”技术培训课程开发,邀请高校讲师、农业行业协会、农技员组建“两个替代”专家顾问团8支,在群众家门口建设培训课堂,全覆盖培训种植户“两个替代”技术,引导种植户改变传统种植观念。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村(社区)成立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农户以果园入股合作社,构建“1+3+N”模式(“1”为党建引领,“3”为村集体+合作社+公司,“N”为广大农户),创新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占小股,农户占大股),让农户购买农资享受9折优惠,并作为股东享受果园利润分红,极大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目前,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达75%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70%。
三、围绕“农户干不了”,创新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从管理层面不断“增效”。聚焦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小农户变身农场主,解决农户干不了、管不好的生产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一是做强服务主体。整合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方资源,成立蒲江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合会,培育新朝阳健康植保8S服务中心、卫农庄稼医院等服务主体23家,广泛开展健康植保、病害防治、养土肥田等服务,极大提升推进“两个替代”的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针对农户生产经营实际,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推出“保姆式”全程托管、“点餐式”环节托管、“暖心式”爱心托管等多元服务,按照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个统一”,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果农只用按需点餐、按时验收,安心当上“甩手掌柜”。三是提升服务质效。严格对照地方标准,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范建立“一户一档”生产托管档案,强化过程质量管控,实现“两个替代”农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目前,全县托管6350户、面积1.85万亩,较托管前农药用量亩均降低40%—50%,化肥减量20%以上,亩均投入品降本600余元。
“两个替代”猕猴桃示范基地。蒲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围绕“农户增收难”,创新升级品牌化营销策略,从产销层面消除“梗阻”。聚焦改变农户增产难增收困境,紧抓农业品牌培育、品牌农产品营销推广,让农户既“种得优”更“卖得好”。一是以品牌培育提升价值链。坚持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双轮驱动,创新运用新媒体、品牌节会、展示展销等方式,不断扩大“三湖春杂柑”“丑美阿柑”等“两个替代”企业自主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产品溢价能力。目前,累计打造“两个替代”企业自主农产品品牌20余个,“三湖春杂柑”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审。2022年,蒲江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全部入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前40强,综合价值达424.25亿元,是全国唯一拥有三个地标产品同时进入区域品牌价值前40强的县级城市。二是以物流提速优化供应链。围绕蒲江原产地水果物流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能级,先后引进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集运中心、申通(西南)水果电商物流中心等大型企业,配套建设16万吨冷藏物流、气调保鲜库和35条智能水果分选线,实现“两个替代”农产品就近就地分选包装运输,年分选包装农产品达65万吨,产地直发干线配送覆盖27个省级区域。三是以电商赋能延伸产业链。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打造覆盖成都、辐射全省的电商产业园,设立“八免四补十大服务”扶持政策,创新“原产地+直播”社交电商营销模式,有效带动冷链仓储、快递物流、农产品分选包装等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发展。目前,全县已集聚各类农村电商主体6200余家,2023年1—10月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26.7亿元,同比增长19.52%,蒲江县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改革成效
一、绿色农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通过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全县农药化肥使用量逐年减少,耕地土壤逐渐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正在加快向绿色低碳升级。省农科院专题研究蒲江“两个替代”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时指出:相对于传统种植的农产品,“两个替代”农产品使用农药种类明显减少,总体品质更佳。其中,特色水果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等各项营养参数占优,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升。目前,全县绿色有机认证面积占全县种植总面积20%,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2023年全县柑橘平均亩产约3600斤,同比增加5.9%。蒲江爱媛橙获得全国橙类水果首个“碳标签”农产品认证。
“两个替代”社会化服务。蒲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两个替代”柑橘走进高端商超。蒲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前端实现源头减量,通过扩大绿色农资研发、供应,组建蒲江县绿色农资协会,建成“两个替代”农资示范门店20家,让农户在家口就能用上绿色农资,极大助力源头减量。中端实现生产提质,通过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了老龄种田、无人种田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末端实现优质优价,通过搭建蒲江县“两个替代”现代农业产销联盟,提升品牌知名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产销精准对接,让农户种出好果子、卖出好价钱。目前,蒲江“两个替代”特色水果的市场均价为5~7元,较传统种植的高出2~3元,特别是“丑美阿柑”等企业自主的零农残特色水果单价超10元,畅销北、上、广、深;“水口红”绿色优质水果亩均产值超1.5万元;“两个替代”成品茶叶较传统种植的售价高出20%以上,“嘉竹”春分雀舌每斤售价1000元,是普通春分雀舌售价的1.5倍,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
“两个替代”橘香直播间。蒲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助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县参与“两个替代”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加5万元以上。如鹤山街道狮子树村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推进“两个替代+数字农业”基地建设,建成“两个替代+数字农业”基地1000余亩,带动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成佳镇同心社区以“社会资本+村集体”模式,引进比昂科技集团开展“两个替代”农业服务合作,建成200亩智慧茶园综合管理系统及茶园数字化服务中心,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大兴镇水口村搭建起“股份经济联合社+国有公司+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户”四位一体的运行平台,打造4000亩“两个替代”示范基地,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