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四川卫健机构党委书记访谈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西医入川的原点 132年铸就辉煌

人民网成都7月26日电 (记者王波)近日,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人民网四川频道组织开展的“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四川卫健机构党委书记访谈”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在此期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荣华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分享医院作为百年老院、西医入川原点,将“患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作为医院最大的公益长期坚持;立足“创新型医院”建设的发展战略,聚焦医产融合发展,让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全面提升医院高效能治理水平的实践和成效。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图
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院,始建于1892年,是西医入川原点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发展情况。
徐荣华:我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院,始建于1892年,是西医入川原点、四川红十字运动发源地和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前身。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党建为引领,以廉洁、安全、稳定为基本,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遵循,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抓手,将“患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作为医院最大的公益长期坚持。在规模大幅扩张的情况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保持A等水平(2023年有望达到A+水平),三甲复审成绩全省第二,多院区管理经验在《中国卫生》杂志刊发向全国推广,走出了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仁济特色、服务成都健康全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卫生系统“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改革创新医院”“改善服务创新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红十字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
医院有11个专科排名前10,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图
“让患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既是顺应时代要求,也是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具体体现
人民网记者:徐书记,我注意到您提的“患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个理念,能不能具体谈一下它代表的内涵以及医院具体的实践?
徐荣华:当前,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加快提高医疗健康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我提出的“让患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个理念,既是顺应时代要求,也是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具体体现。
一是坚持供给提能,让患者看得了病。一方面,医院围绕供给能力提升,高质高效推进龙潭新院区建设,1200张床位的龙潭院区投入运营3个月就实现了正循环,龙潭医院建设荣获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现已形成编制床位2600张的“一院两区一分部”的新格局,2018年至2023年,医院门诊人次从186万增长到383万;出院人次从5.9万增长到12.4万;手术台次从1.9万台增长到5.2万台,其中年开展三四级手术40000余台。另一方面,医院聚焦“看病难”问题,以信息化手段再造就医流程,率先在全市推行“一卡通”,实现卡码融合;推行了"一窗化"服务,让挂号、缴费、检查等繁琐步骤变得简单快捷。现在,患者只需轻点指尖或简短对话,即可完成就医流程,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有效减少患者院内就诊、收费排队、出院结算等候时间;建立了5G应急救援系统实现“上车即入院”;建立了24小时回访投诉中心,对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进行回访,24小时在线接受患者和职工投诉;推进老年友好医院建设,设立人工服务窗口,建立仁济志愿者服务队,千方百计解决老年人就诊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医院通过多种举措,为供给能力再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真正实现了“空间”与“智慧”的完美结合,真正构建“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的就医新模式。
二是坚持公益定位,让患者看得起病。一方面,医院坚决按照国家、省、市开展的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在全院持续开展专项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同时,强化科室内部管理,严控住院天数、例均费用、药占比等公益性指标,平均住院日从2018年的9.7天下降到目前的7.4天,药占比从26.1%下降到19.8%,出院人次费用从1.3万元降低到目前的1.06万元,在系统内都是处于较低水平,在全院营造了管控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医院充分发挥三甲医院带动作用,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促进优质资源下沉,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有效降低了患者就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截至目前,医院对上引入了国家、省部级优质资源,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附二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建立学科联盟;对下,采取紧密托管、区域松散合作、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格化医联体合作等形式,与30家区、县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养机构建立城市医联体;与85家医疗机构组建皮肤专科联盟;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科联体1775个;与甘孜、炉霍县人民医院、锦江网格化医联体构建远程医疗协作网,近5年来,医院下派内、外、妇、儿、医技及管理专家639人,开展远程医疗40000例,其中远程心电判读30000例、远程影像8000例、远程会诊2000例,构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三是坚持学科强院,让患者看得好病。看得好病的前提是要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和一批高水平的学科集群作支撑。一方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医院2017年至今,博士总数从34人增加到250人;硕士由341人增至1200人(护理硕士由2人增至50人),学科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由10人增至33人;高级专家由330人增至600人;新增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省临床技能名师共6名,高端人才数量在市属医院中名列前茅。目前,医院实施“双百计划”(外部引进100个博士,内部培养100个博士)为抓手,努力在2025年吸引和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在高水平学科建设上,医院单独设置学科建设办公室,每年投入2000万元加强学科建设,几年来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省级重点学(专)科由6个增至9个,新增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成了四川省皮肤与免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增1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市级重点学(专)科由13个增至33个,在市级医疗机构中率先实现了市级重点学科全覆盖,在2023年发布的四川省最新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16个专科评价中,我院有11个专科排名前10,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同时,医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成渝双圈”建设,瞄准国际顶尖医疗机构或特色医疗机构,以专科合作、远程医疗协作等方式,加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成都医学院等国际国内院校共建研究平台、高端医疗人才培养基地、医学模拟教育培训中心。
智慧化手术室。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图
立足“创新型医院”建设的发展战略,聚焦医产融合发展,让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民网记者:在医疗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市二医院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实践中有哪些具体做法?
徐荣华:对我们医院来说,新质生产力更多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医院医疗服务和技术的变革,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多层次的需求。近几年来,医院立足“创新型医院”建设的发展战略,聚焦医产融合发展,优化了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了《科研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专门设置了科研成果转化对项目组的提成比例,激励科研人员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让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能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建立了仁济医学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集基础研究、生物样本保藏、科研数据分析、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为医疗领域带来突破性的创新;医院大力推进GCP基地建设,备案基地达到16个,近三年立项横向科研项目229项,科研经费近1亿元,SCI论文年发表数达到180篇,多篇文章被全球顶刊收录,其中影响因子最高达到202分。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加速了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最新的医疗技术。在科技前沿领域,医院聚焦3D打印、人工智能、纳米孔测序、药物合成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研究。近三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科技厅项目11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4项,专利授权163项。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科研实力,也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贡献了新的动力。
医院“智慧化”现代管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图
以构建和完善医院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十大体系,推进十化建设”为主题,全面提升医院高效能治理水平
人民网记者:在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市二医院在是从哪些方面着手推动有关工作的?
徐荣华:当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国家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作为公立医院,院党委审时度势,在市卫健委党组的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全市卫生健康“一盘棋”,以构建和完善医院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十大体系,推进十化建设”为主题,全面提升医院高效能治理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一体化”党建责任体系。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有效落实党建与业务融合抓、一体抓,不断强化党对医院的全面领导。二是构建“智慧化”现代管理体系。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遵循,以信息化为抓手,全面建成智慧型医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三是构建“规范化”质量安全体系。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完善应急救治网络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四是构建“集群化”学科建设体系。以学科、科研、教学、培训为抓手,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内涵提升。五是构建“人性化”优质服务体系。不断创新优质服务模式,关心关爱医护人员,持续提升医患满意度。六是构建“制度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国考”为金标,持续优化干部考核、医务人员考核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不断激发医院发展活力。七是构建“可及化”资源共享体系。持续抓好医联体、科联体建设,落实好“组团式”帮扶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构建区域医疗服务网络,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八是构建“特色化”医院文化体系。以廉洁文化、法治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文化为支撑厚植“特色化”医院文化,凝聚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九是构建“高效化”后勤保障体系。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医院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设备保障和后勤支持。十是构建“同质化”融合发展体系。发挥“一院两区一分部”“平战结合”优势,将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统筹管理,促进“一院两区一分部”间的医疗同质化和医防融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