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源山洪灾害救援现场直击:精准搜救 妥善安置
7月20日凌晨2时30分许,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因暴雨突发山洪灾害,造成人员失联。
灾情就是命令。面对30余人失联,1524名群众受灾,40余处房屋、60余公里道路受损,四川抢抓72小时黄金救援期,不遗余力,精准搜救、妥善安置。
7月21日7点30分,由消防应急、公安特警、武警官兵等组成的搜救队伍在抢险救援应急指挥部门口集结,分组前往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受灾村组3、4、5、6、7、8组展开搜救。
“他们跟我的孙子一样大,我心疼他们,舍不得让他们背。”7月21日,耗时2个小时,28岁的消防员王永健和战友从新华村7组安置点将86岁高龄的奶奶王文芳成功转移,消防员们蹚水、钻花椒林,一刻不休息。
7月21日下午1点半,雅安支队和平路特勤站的队员们在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7组、8组进行搜救及转移村民。面对3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救援人员使用背负和自制担架的方式将他们运送至山下安置点。5公里的山路异常崎岖,他们接力3小时。
护送群众下山。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搜救护送的群众60岁至80岁的老人居多,沿途道路损毁,护送难度大。转移老人的路上,没有路,搜救队员们就找路;群众腿脚不方便,搜救队员们就背着、扶着、抬着。
拉绳作扶手、身体当人梯,他们护送每一位群众安全下山。
马烈乡新华村3、4组沿河岸村民的房屋被冲毁、道路中断,沿河道两岸到处是山洪泥石流冲击留下的滑坡山石、淤泥河沙。
“下车,我们走过去。”道路受阻,为了尽快进入灾区开展工作,省安科院技术小组唐梓洋和3名同事决定背负无人机、测量传感、卫星电话等近10台(套)技术装备徒步进入新华村。
到达新华村后,技术小组立即前往前方指挥部了解相关信息。紧接着,他们对多个灾害点位展开无人机航拍作业。尽管天空飘着雨,给无人机的起飞带来了一定挑战,机翼上甚至沾满了泥点,但他们仍在不同点位上起飞、降落……,最终制作出了详尽的全景影像分析专题图。
到达新华村后,技术小组对多个灾害点位展开了无人机航拍作业。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这些图像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山洪泥石流淤积的实际情况,包括泥沙和植被的淤积情况、人员失联的位置以及房屋的受损程度等。后方技术小组通过协调历史存档和未来过境遥感数据,按规范编制遥感分析专题图,全面展示受灾区域概况、房屋倒塌区域以及山洪形成方向,为掌握灾情信息、搜救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救援力量持续增加。灾情发生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立即调动协调525人、130车(台)、9犬前往雅安市汉源县参与救援行动;协调应急管理部翼龙-II大型无人机在灾区上空开展灾情侦查和通信保障,协调国家减灾中心3人4架无人机、应急部大数据中心2人1架无人机开展灾害现场图像采集和人员搜寻任务。
搜救任务还在继续。各方救援力量持续抢抓72小时黄金救援期,全力排查搜救失联人员。7月21日晚,记者从前线指挥部获悉,消防、公安等专业搜救力量通过无人机、挖掘机、水下探测器、应急机械化桥等设备对受灾村组开展搜救,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对村民住宅区域、沿河下游段开展搜救。
经过努力,受威胁群众陆续被妥善转移到安置点。受灾地区各安置点食物、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充足。
汉源县马烈乡新华小学安置点的村民。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幸好有村民互相帮忙,大家把我7个月的宝宝和3岁孩子一起送上车。才躲过一劫,工作人员贴心地为孩子送来了尿不湿。”马烈乡新华小学的4个房间安置着转移群众,以老人、妇女和小孩为主,作为最早一批转移的陈凤英带着3个孩子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夜。
汉源县马烈乡新华小学安置点的妇女和孩子。人民网 王凡摄
“第一顿饭给大家做了洋芋酸菜面,吃了暖和些。”灾害发生后,志愿者黄继蓉一直在新华小学的安置点帮忙做饭,她的儿子是村干部,丈夫是电网工作人员,眼下一家人都投入到了救灾工作中。教室改做安置区,桌上摆满牛奶、饮用水和应急食品。“物资还在一批批拉来,安置点更像家了。”黄继蓉讲起受灾后发生的情形,眼眶湿润了,“能做一点是一点,那么多人受灾了。”
汉源县马烈乡新华小学安置点的村民正在吃晚餐。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7月21日晚,记者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国家前期已向四川调拨1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此次再调拨中央救灾物资4万件;应急管理厅结合灾情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紧急调拨折叠床、防潮垫、夏凉被等省级救灾物资6万件,全力支持地方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