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源山洪灾害|救援力量持续增加 现场搜寻工作紧张进行
“幸好有村民互相帮忙,大家把我7个月的宝宝和3岁孩子一起送上车,才躲过一劫。工作人员还贴心地为孩子送来了尿不湿。”马烈乡新华小学安置转移群众的4个房间,主要分布在1楼和2楼,安置群众以老人、妇女和小孩为主,作为最早一批转移的陈凤英带着3个孩子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夜。
7月20日凌晨,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因暴雨突发山洪灾害,造成人员失联。
转移群众。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灾情就是命令。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调动协调525人、130车(台)、9犬前往汉源县参与救援行动,其中消防救援队伍239人68车9犬、森林消防总队222人42车、安能三局专业应急力量50人16台(套)装备、省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信息中心14人4车;协调应急管理部翼龙-II大型无人机在受灾地区上空开展灾情侦查和通信保障;协调国家减灾中心3人4架无人机、应急部大数据中心2人1架无人机开展灾害现场图像采集和人员搜寻任务。根据《四川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结合灾情发展趋势,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决定于7月20日18时30分将四川省自然灾害三级救助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响应。
记者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国家前期已向四川调拨1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此次再调拨中央救灾物资4万件。应急管理厅结合灾情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紧急调拨折叠床、防潮垫、夏凉被等省级救灾物资6万件,全力支持地方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远远望去,挖掘机、装载机和运输车辆在新华村不停穿梭,数十台机械同时作业,搜寻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雅安市中医医院主管护师肖袁英是众多救援力量中的一员。7月20日上午,肖袁英和同事张亮杰接到救援指令后,立即坐救护车从雅安市区出发,行至距离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距离灾害现场还有约2公里时,“伤者在河对面的山上,道路、桥梁已经冲毁,我们过不去。”
转移群众。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两人于是带上急救包,下车徒步出发,但一条五六米宽的湍急河流阻断了两人的脚步。“快上来!”河中的一台挖掘机伸出挖斗,两人迅速蹲到挖斗里,一阵轰鸣声中,挖掘机将两人运到对岸。“当时不断有救援人员进出,都是靠这台挖掘机过河,这也成了救援的‘生命通道’。”
“我们坐在挖斗上时,看到河边有救援人员不断向挖掘机驾驶员比手势,随着挖掘机动臂和伸臂伸展、收缩、再伸展,我们被平稳地摆渡到河对岸。”
没有路上山,脚下是滑坡体,当地参与救援的一位村民看到肖袁英二人身上穿着白大褂,马上当起向导,“上面有受伤的人,要翻过这座山,跟我走。”三人行,穿过花椒林,带路村民一路用砍刀扫平荆棘,开出一条路来。
道路受阻,也拦住了前往开展应急救援技术支持的省安科院的唐梓洋。
“下车,我们走过去。”为了尽快进入灾区开展工作,省安科院技术小组唐梓洋和3名同事决定背负无人机、测量传感、卫星电话等近10台(套)技术装备徒步进入新华村。
到达新华村后,技术小组立即前往前方指挥部了解相关信息。紧接着,他们对多个灾害点位展开了无人机航拍作业。尽管天空飘着雨,给无人机的起飞带来了一定挑战,机翼上甚至沾满了泥点,但他们仍在不同点位上起飞、降落……最终,制作出详尽的全景影像分析专题图。
这些图像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山洪泥石流淤积的实际情况,包括泥沙和植被的淤积情况、人员失联的位置以及房屋的受损程度等。后方技术小组通过协调历史存档和未来过境遥感数据,按规范编制遥感分析专题图,全面展示受灾区域概况、房屋倒塌区域以及山洪形成方向,为掌握灾情信息、搜救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现场搜救。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救援力量仍在持续增加。7月21日7时50分许,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115人整装待发,他们携带雷达生命探测仪、音视频生命探测仪、搜救犬、通信便携站、救生担架和简易破拆装备,兵分五路进入新华村。
在受灾较重的新华村3组、4组搜救时,“90后”消防员孙华伟发现有20余人被困在河对岸,就和队员紧急搭建起绳桥,找到水流较小的地方,蹚水到河对岸,将群众一一安全转移。
20日的救援中,因为雨水连绵不断,地面湿滑,河水水位不稳定,原有的疏散路线不时会被淹没冲毁。翻山过河中,如何确定更优的转移路线?消防员高国伟放出了无人机和搜救犬,通过无人机航拍确认交通情况,并派出搜救犬在未淹没区搜救。
抢修电路。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向导员开道,消防员搀扶一把,老人在队伍中间,再由其他队员在队尾护送。”石棉县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孙华伟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方法,队员搜索摸排了7户51间房,共转移了23名群众。有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脚背扭伤,队员们就抬起担架,徒步近2公里将他送到安全区域。
目前,医疗救护、群众安抚、秩序维护、电力通信保障等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