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都龙泉驿:古驿有新韵 共绘文化传承新画卷

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
2024年07月18日09:5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好山好水好驿站,有花有果有龙泉。

作为成都的东大门,龙泉驿古往今来都是区位要地。一条大路向东方,绵绵延延宽又长,这就是民间俗称的“东大路”,承载着成都向东的梦想。龙泉驿是东大路上的第一个驿站,关河锁钥,交通要冲。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相融,共同谱写出一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响诗。

时光守望者:龙泉驿的文物保护之旅

龙泉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龙泉驿人深知,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文明的根脉。为此,他们将保护作为传承的主战场。

“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明蜀王陵博物馆,是个知名度较高的文保单位。目前,明蜀王陵的主要开放部分是僖王陵和昭王陵,这两座陵墓已经转变为博物馆,设有专门的文物陈列展厅。特别是僖王陵,以其精美的仿木结构砖石墓室而闻名,被誉为国内最精致的明代王陵之一。这十多座明蜀王家族的墓葬遗迹静静地“躺”在那里,至今已经超过500多年,散发着岁月的韵味。

然而,面对四川湿润的气候和成都平原的地形,文物保护并非易事。

工作人员维护蜀王陵环境卫生。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工作人员维护蜀王陵环境卫生。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据介绍,当年刚刚发掘陵墓时,里边有大量积水和泥泞。受地表及地下丰富水系的影响,明蜀王陵虽然埋深只有10米,但发掘时已经透水严重,因此排水和防水就成了保护蜀王陵的重要工作。据该博物馆工作人员李泽良介绍,现在墓室里能够保持干爽,科学的排水和防水工程是关键。“文物保护任重道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盘考虑。”他说。

现在,王陵的保护与发展迎来更多有利条件。单以2023年为例,龙泉驿区就投入文保资金1500余万元,完成中央资金项目“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工程”和明蜀僖王陵墓口建筑保护工程,完成了以“地宫遗珍”为主题、“探秘、寻踪、传承”3个章节为分线的明蜀王陵展陈提升工程,展出文物308件。目前,馆上日均游客约300人次(大部分为免票人群),年接待游客预计将超10万人次,较项目实施前有7至8倍的增长。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透过对珍贵历史文物的考古发掘与阐释,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审美取向等,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点亮未来之路。

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参与文物保护

北周文王碑坐落在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的成渝古驿道东大路旁,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碑刻,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至今,以碑文的形式记录北魏、西魏、北周史实并记述宇文泰功绩的碑刻。

北周文王碑。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北周文王碑。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它既是研究北魏、西魏、北周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职官及书法、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见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实物。”龙泉驿区文广体旅局工作人员姚云书指着碑文上的字迹,感慨地说。

守护这件无价之宝,成为八旬老人肖太发半辈子的事业。半个多世纪风雨与共,肖大爷和老伴对这件文物充满了感情,保护得也非常上心。

肖大爷守护文物56年了。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肖大爷守护文物56年了。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维修保护后对游客开放,去年全年吸引了近2万人参观、研学、研究。”姚云书介绍,这里目前正在申报四川省石窟寺文化景点。

指向院内两侧预留的空房间,他接着说:“这是规划的北周文王碑文化陈列馆。陈列馆建成后,将为群众展示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朱熹宗祠大门。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朱熹宗祠大门。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格物致知,读书穷理。”朱熹宗祠本来是朱熹后人入蜀后世代居住的地方,在历史上有众多的文学故事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现在,朱家后人对宗祠进行修缮和改建后,除了进行家族祭祖一类的活动,这里还可以在限定范围内举行一些公共活动。

游客在这里,不只能体验到古朴民居的建筑之美,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在这里,保护和传承融合,散发出文化的芳香。

在龙泉驿,文物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民间力量的共同事业。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是龙泉驿文化工作一大特色和亮点。这种民间力量的参与,让文物保护工作更加深入人心,也让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生动和有力。

古籍新生:用匠心守护文化遗产

东安湖古籍保护沉浸式体验馆,推门进去就是一个下沉式的半地下空间,供游客体验修复工作。这是真正的“沉浸式环境”,游客们动手体验、拍照打卡,在朋友圈里用模仿的口吻写一句“我在龙泉驿修文物”,也是一种乐趣。

工作人员展示古籍修复技艺。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工作人员展示古籍修复技艺。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摄

“传承历史记忆,缝补文明伤痕。”墙上的对联形象地说明了古籍修复的意义。这个位于龙泉驿区的古籍修复场所,是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一些看起来“惨不忍睹”的残损古籍,经过工作人员的巧手修复,又成为充满活力的文物文献。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专家彭德泉深爱着这项工作。“做这个要静得下心。”彭德泉介绍,古籍修复要求耐心细致,来不得半点浮躁和疏忽。同时,他认为,由于古籍修复是一项非常传统的工艺,所以要采取口传心授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文物活化利用作为“源头活水”,是推动文化繁荣、激发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据统计,龙泉驿保护、修复出土器物3000余件、古籍善本2.2万余件。有了这些“传家宝”,龙泉驿不断激发文化活力,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每一块石碑、每一座陵墓、每一份古籍善本,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是文明的记忆。在龙泉驿,人们传承、保护、利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四川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贡献出文脉幽香、源远流长的力量。龙泉驿,让古老驿站文化不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更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超越历史的芬芳。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