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系列访谈
宜宾市副市长、翠屏区委书记兰宏彬:奋力推动“六个新翠屏”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成渝“双圈”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网宜宾7月10日电 (记者郭莹)近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指导的“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调研采访活动走进宜宾市。
在此期间,宜宾市副市长、翠屏区委书记兰宏彬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分享翠屏区奋力推动“六个新翠屏”建设再上新台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在翠屏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争当宜宾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主力军,加快构建富有翠屏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考量和实践。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六个新翠屏”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今年是翠屏区持续推进“六个新翠屏”建设的攻坚之年。请您谈谈翠屏区的发展情况。
兰宏彬:翠屏区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是宜宾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县级宜宾市改设而成,因宜宾市城西的翠屏山而得名,素有“长江首城”“中国酒都”“一曼故里”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全区幅员面积1526.5平方公里,辖12个镇、8个街道、213个行政村、83个社区,户籍人口88万人,城镇化率78.5%。
近年来,翠屏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六个新翠屏”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12.5亿元、增长9.2%,经济总量排名跃升至四川省183个县市区第5位;综合实力连续15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连续3年上榜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连续4年上榜中国百强区、连续6年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
翠屏区岷江新区。王宇摄
打造1000亿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打造2000亿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人民网记者: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翠屏区结合实际做了诸多探索和实践,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兰宏彬: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提纲挈领、统揽全局、擘画长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翠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翠屏“四化同步、城乡融合”探索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指引。
一是坚持“直击目标、赶超进位”,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愿景,坚定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局和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先后召开区委六届四次、五次全会,立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集体研究作出决定,明确“直击目标、赶超进位”发展路径,锚定翠屏现代化建设和“六个新翠屏”建设总体目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突破2000亿元,力争达到2200亿元;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年来,翠屏区始终围绕省委“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在翠屏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中发挥更大支撑作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中走在前列,突出融入川渝合作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大力推进长江工业园、岷江新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总量持续领跑川南,2023年GDP总量在川南经济区占比达15%、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占比近10%;GDP增速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1个百分点。
二是坚持“工业主导、全域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生产力布局,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率先突破引领“四化同步”整体提升,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一手抓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打造1000亿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力服务五粮液高质量倍增,大力建设五粮液配套产业园,助力五粮液营收、利税稳定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规上白酒企业实现营收近1800亿元;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2000亿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以服务核心企业、落地核心配套为重点,借助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等优质资源、重大平台招大引强,累计签约动力电池及配套项目41个、签约投资总额约600亿元,动力电池产能累计建成180GWh,全年出货量96GWh,占全国15%、全省91%。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3%,连续5年工业利税总额排名全省第一。
四川时代厂区。翠屏区发展和改革局供图
三是坚持“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加快建设城乡融合示范区。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目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坚持以城带乡,高标准编制完成岷江新区、纸厂片区等五大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差异化、特色化推进城市组团开发建设,推进新区功能补短、全域功能提升,加快构建人居环境建设新模式,建成区面积达到52.49平方公里。以“百千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启动4个和美乡村生活聚居点规划建设,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坚持工农互促,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构建南北两翼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南翼以长江工业园为核心,联动李庄古镇、动力电池小镇、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探索产城融合实践路径;北翼依托岷江新区“一核三片”空间布局,打造宜宾北门户、白酒产业集聚片区、金秋湖现代农业片区、观斗山农旅融合片区,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新路径。
翠屏区安石村。叶昌荣摄
四是坚持“改革破题、开放破局”,扛稳先行先试主力重担。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主动争取中省改革试点41项,其中25项改革成效被中省肯定推广、2项改革案例入选中省改革蓝皮书。在农村,以提升自然资源资产价值、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重点,推进宅基地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累计形成用地指标2000亩。在城市,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理顺治理体系、解决群众身边实际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街道工作规则》,7大领域18个方面80项集成改革取得全面突破。在园区,通过全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助力企业降本减负、发展壮大,带动产业、人口、配套等要素沿链入园,做强城乡融合载体。2023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780.5亿元、增长8.1%,占GDP比重达51.6%。持续深化开放合作,依托市区一体,深化产业链招商和基金招商,巩固拓展一流朋友圈,2023年,对接考察成渝地区企业90余次,成功签约成渝项目12个,协议投资金额近90亿元,其中签约500强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
五是坚持“项目为王、效率至上”,创设重大项目指挥部推进机制。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重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注重有效益的投资,平衡投入与产出效益,推动建设思维向运营思维转变,创新设立“重大项目指挥部+产业经济专班”推进机制,成立城乡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及下属20个指挥部,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同志和分管同志担任各指挥部的正、副指挥长,发挥“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抓到底”作用,践行一线工作法、军令状工作法、闭环工作法,大力攻坚动力电池产业配套、片区城市更新等引领性工程,着力破解决策程序过长、执行效率低下,资源整合不够、职责重叠交叉,程序衔接不紧、闭环合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构建起跨部门、跨区域、全局性的协调指挥机制。2023年,全区36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2.4亿元、超年度目标近20个百分点,其中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1.73亿元、超年度目标37个百分点。
翠屏区李庄古镇。杨晓川摄
争当宜宾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主力军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永续发展的战略首位
人民网记者:近年来,翠屏区坚定不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聚焦宜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建设重点任务。请您谈谈推动“秀山秀水的美丽新翠屏”建设的考量和举措。
兰宏彬:翠屏区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争当宜宾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主力军,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永续发展的战略首位,进一步增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整体协同性,坚定不移把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先手棋,夯实翠屏现代化建设生态本底,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50%,建成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35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城市先行区。
翠屏区三江口鸥飞鱼跃。叶昌荣摄
一是深入推进治污减排。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大力开展中心城区污水治理、园区工业废水治理,持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干流翠屏段持续稳定达II类水质。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减排,加强“四源”精细化管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持续推进翠屏区土壤风险分区管控试点示范区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增加森林蓄积量、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为导向,分类分区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因地制宜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各涉林经营主体活力。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完善国土空间底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约束,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强岸线、林地、湿地保护,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生态环境修复,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翠屏行动,积极争取退化林修复和国家储备林等政策性金融支持,协同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打造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廊道,推动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力打造一流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能级;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实施“智改数转”、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改造行动,推动全区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降低。加快推动新能源应用,挖掘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应用,推动“宜宾造”新能源产品出川出海,走进其他城市和大型企业;全面推进“电动翠屏”,持续提高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促进消费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大力推行“以竹代塑”,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
加快构建富有翠屏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人民网记者:翠屏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请您谈谈推动“创新创造的富强新翠屏”建设的考量和举措。
兰宏彬:翠屏区将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创造的富强新翠屏”建设,主动服务宜宾“4+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富有翠屏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较快增长,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达到2200亿元,进位全国百强区前50位,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7年,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稳定保持全国百强区前50位,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粮液湿地公园。翠屏区发展和改革局供图
一是全力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主要是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数字经济3个方面。优质白酒产业方面,重点围绕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目标,全力服务五粮液高质量倍增、叙府酒业升级改造、川兴酒业产能释放、叙州液技改扩能;聚焦“白酒联盟”建设,注重区域品牌打造,大力招引合作企业,特别是面向新消费群体,引导白酒小型生产企业强化管理、深化合作、盘活产能,并全力帮助配套企业提高配套深度广度、扩大服务半径。动力电池产业方面,突出“准”字抓产业链完善,精准研判、精准招引,重点瞄准三元正极材料、结构件等主攻方向,深挖细分领域,抓好沿链招引;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积极帮助园区配套企业做大做强,在满足宁德时代需求基础上,推动产品、产能外溢。同时,注重前瞻谋划,进一步瞄准动力电池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方向,重点关注和跟进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技术,以及富锂锰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链。数字经济产业方面,首要任务是做大做强,推动全区工业产业往数字化方向延伸;其次是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发挥区数产公司作用,聚焦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方向,探索用场景换产业、用市场换项目。
二是全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机械制造方面,锚定“川南一流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目标,重点聚焦酒类生产制造自动化设备、能源化工设备、通用机械装备、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领域,大力支持惊雷科技、岷江机械、大正电子等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向“高精尖”制造转变,力争通过扩能倍增转型,到2025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能源化工方面,进一步提高对燃气企业建设施工、政策支持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助力提高用户数;依托宜宾全国香樟最大产地的优势,在双谊产业园谋划油樟精深加工聚集地,推动香料产值扩大10倍以上,打造10亿级产业。轻工方面,重点推动亮雅等企业持续融入五粮液、四川时代、新希望供应链,助力实现产值增长50%以上;围绕茶叶、芽菜、燃面、白糕等地方品牌,开展全链条招商和培育。建筑材料方面,持续配合推进“电动宜宾”重卡换电项目,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建材项目建设。
三是全力推动未来产业起步破局。结合翠屏产业基础和承载能力,现阶段重点聚焦谋划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两个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方面,重点围绕凯翼汽车招引配套,抢抓宜宾与奇瑞全方位战略合作机遇期,瞄准凯翼汽车的配套需求,在长江工业园率先打造凯翼汽车零部件“园中园”。同时,积极向智能网联汽车上游拓展,瞄准汽车雷达、摄像头等产业开展精准招引,打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人工智能方面,根据宜宾加快构建“1+2+N”产业体系发展计划,重点关注机器人整机制造和AI终端方向,精准对接目标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在元水片区新规划建设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园区,全力以赴推动未来产业起步破局。
四是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着力培育更多核心竞争力。推动前瞻性应用技术率先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共建共享、企业内部技术重点破题,支持企业完成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固化科研成果,加快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到2027年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产值突破20亿元。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打通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完善科技工作格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科技金融服务,积极引领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力争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1.8%。坚持产业与科技互促互进,开放更多应用场景、链接更多创新资源、畅通更多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坚持创新和创业并重,依托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优势,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全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总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