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系列报道
四川广安:“同城融圈”再提速,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
广安是四川距离重庆中心城区最近的地级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区位特殊,4个县市22个乡镇与重庆区县接壤。
渝广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广安树立渝广“一盘棋”思维、“一体化”理念,把“同城融圈”作为首位战略;如今,从“区域边缘”迈向“战略前沿”,从“川东一隅”变成“川渝焦点”,广安正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
川渝高竹新区新区。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产业协作深度嵌合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5年,区位特殊的广安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地处成渝腹地的广安市岳池县,从20年前的医药产业“零基础”到如今业内公认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去年该县医药健康产值达175.6亿元,居全省前列。
作为落实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广安岳池县与成都共建的“双飞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可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业共融。
岳池创新药物孵化中心。岳池县委宣传部供图
“‘双飞地’发展模式有力推动广蓉两地构建集研发、孵化、生产、销售及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是‘大手牵小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的有益探索,也是贯彻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岳池县委副书记刘永红讲述了依托“双飞地”发展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这样的耀眼成绩,还得益于广安着眼融通全国统一大市场,聚焦在成渝地区有基础、有配套、有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上培育壮大。
“广安50%的工业配套重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耦合重庆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70%的企业来自重庆,近90%的产品销往重庆。”广安市委书记张彤用一组数据解释了为什么说广安与重庆在产业协作上实现了深度嵌合。
走进邻水县广安高新区,深度嵌合的叙事写得很生动。
“我们产品的换热能力和单位面积的换热量在同行业是最顶尖的水平。”四川赛特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特)副总经理涂芳说,突破对于赛特来说不是偶然。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汽车空调系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赛特是目前邻水县为数不多拥有专业评价检测实验室的企业之一,依托与重庆车企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合作,以及公司独有的专业评价检测实验室,公司在前置蒸发器、顶置蒸发器等技术领域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建立起公司在国内新能源车用空调行业的领先优势。
“2023年,售出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近2万套,总产值达1.89亿元。公司在园区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正加快转型升级。"涂芳说,接下来研发团队将全力攻关,积极推进“智改数转",推出更多行业领先、成本最优的创新产品。
目前,广安高新区内已有30%以上的规上企业启动“智改数转”。据悉,自2021年实施“同城融圈”战略以来,邻水聚焦重庆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加快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实现了汽车研发设计,底盘系统、电气系统、发动机系统、车身系统等汽车零部件配套,汽车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我们将全面对接重庆制造业发展布局,谋划构建了以汽摩制造为主导,清洁能源装备为新兴赛道,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为特色的‘112’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积极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智改数转’行动机遇,一企一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邻水县委书记黄永鸿表示,向“新”而行,以智提质,是邻水探索的路径。
共建平台成势见效
盛夏时节,华蓥山、铜锣山两山之间的一座现代化新城拔节成长。
站在川渝高竹新区新区竹苑平台远眺,川渝产业合作双向赋能、链主共建、成果共享的标志性项目——时代长安动力电池的选址地上,机械不停开动,正进行基础道路建设和场地平整。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的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正蓬勃发展。
四川瑞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迁至川渝高竹新区的企业,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民营汽车设计、样车制造企业。
四川瑞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入驻高竹新区后,得益于更好的区位优势,更低的运营成本,订单每年增长10%以上,2023年实现年产值2.2亿元。”四川瑞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长李小飞介绍,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造型设计、模型制作、展车和房车生产,服务于长安汽车、一汽红旗、广汽集团等大型整车企业。“几年来,高竹新区变化越来越大,我们享受的更多是好政策、好服务。”
据了解,高竹新区成立后,以“政策高地、价格洼地”吸引企业落地发展,两省市为川渝高竹新区定制30多条“一体化”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今年1—5月,新区实现工业产值23.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创税收1亿元。累计入驻企业201户,建成投产89户,规上企业50户。在川渝高竹新区入驻企业中,投产企业有63户是汽车的配件制造,主要为长安汽车、长安福特、赛力斯等主机厂配套加工,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初步成型,成为川渝高竹新区的主要工业产业。
如今,川渝高竹新区这块“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探索出了一条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根据规划,到2035年,川渝高竹新区建设规模将达到38平方公里,集聚人口达到28万人,完成总投资22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020年12月29日,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批复设立川渝高竹新区,新区囊括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部分行政区域,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这里承载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大历史使命。
曾经,受限于行政区划,两地无论是在公共服务还是招商引资方面都有不少差距,给当地群众和企业带来了诸多不便。川渝高竹新区设立后,看不见的壁垒被打破。四川、重庆两省市为新区定制的“一体化政策”,实打实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将税费征管领域的118项川渝差异事项统一了67项,并正在持续推进差异消融。”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累计向川渝两地纳税人提供线上线下涉税业务超26万笔,办税时间缩短60%。
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大厅。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进入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大厅,一张普通而特别的增值税发票存根引人注目。这是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出的首张发票存根。2023年,这张增值税发票存根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它的背后,见证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税收征管一体化改革的成果。
据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电子税务局,率先在全国实现跨省域税务数据系统归集、共联共享,确保纳税人登录一个系统即可办理川渝两省市所有税费业务,这意味着在新区,纳税人既可以办理重庆的业务,也可以办理四川的业务,极大方便了纳税人。“这里智能填单机等智能终端一应俱全,在上面,纳税人可以实现自助办税、发票申领、发票代开、智能填表、一体办税等体验。以往需要重庆、四川两头跑的纳税业务,现在一个大厅内就能完成。”
扎根新区多年的四川亿耐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民成深有感触:“企业在税费政策上可以‘从优’适用两地标准,在土地及水电气等要素成本上可以适用两地较低的标准。我们算了一笔账,新区工业用地成本要比重庆、成都低50%左右,水电气要素成本要低15%以上。”
“为实现在公共服务上共建共享,我们争取重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广安延伸,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就业服务同城待遇、市场体系同标共建、城乡居民户口通迁、社会保险接轨衔接、社会治理联动协作,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实现与重庆衔接同轨。”张彤说,目前,311项“川渝通办”、262项“省内通办”、190项“跨省通办”事项已全部落地,拓展实施31项“渝广通办”特色事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朱虹、王凡、实习生肖斯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