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系列报道

从“文创梨乡”到“光伏新村” 盐边县的“乡村更新”实践

2024年07月04日12:2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以前村民肩挑手提地远销蔬菜,沥青路建成之后,现在村里每天都能运出去上百吨的农产品。”谈起村里的变化,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万文静自豪地说,随着村里的蔬果产业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提升,闲置村屋升级改造,以及文创、民宿等网红元素的加入,联合村再次焕发生机。

联合村只是一个缩影。经过岁月的沉淀,盐边县红格镇悄然完成了从昔日依赖传统产业的单一发展模式,到今日多元化农文旅产业共生共荣的华丽蜕变。究竟是怎样的策略与行动,使得当地乡村能够在保留其自然韵味的同时,焕发出现代农文旅的勃勃生机呢?

农业+文创 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联合村的小红梨可是名声在外,远销全国各地,东北30%的冻梨都来自咱们这儿呢。”联合村“共同富裕·和美乡村”项目运营团队负责人姜林感慨道,当地不仅与京东联合推出“和爱梨”产品,还开发了红梨果酒、饮料、果醋、梨膏等系列产品。

走进联合村,你会发现这里的产业业态那叫一个丰富!姜林介绍,联合村邀请成都蒲江县明月村规划团队,以“轻投入、微改造”为理念,打造具有“原乡生态特色”的乡村建设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闲置土地,改造建设融合中心、联合餐厅、微博物馆、接待中心、乡村图书馆等特色场景;同时,规划农田生态绿道,植入小型生态建筑,提升乡村休闲休憩空间及生态价值。

“这个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早在2022年7月就开始精心规划设计啦,去年3月破土动工,11月大功告成,正式移交运营。”姜林说,“我们这儿别具一格的‘几瓦’乡村图书馆,它是图书和文创展示的奇妙天地,所有人都可以来这里看书,每周末还有趣味满满的研学活动。现在,我们跟北京16所学校都建立了联系,今年寒假就有200多人来参与研学活动。”

联合村的“几瓦”乡村图书馆。人民网 赵祖乐摄

联合村的“几瓦”乡村图书馆。人民网 赵祖乐摄

“几瓦”乡村图书馆内,错落有致地展示着各式文创产品:“芋见椒椒者”与“芋芒芋好”精酿饮品,巧妙利用当地特产盐边魔芋、花椒及芒果,为味蕾带来新颖体验;书桌上,小孩子做的“乡村小精灵”植物标本静静诉说着自然的故事;墙壁上的联名款冰箱贴、帆布包以及独特的蔬菜文创包装更是创意满满;结合彝族刺绣的文创作品,每一件都满载文化意涵和创新活力。

“在我们开始进行乡村建设的初期阶段,就有一位原本专注于多肉种植的村民积极响应。”万文静在提到和美乡村建设时,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第一批“新乡人”,“他们把自己的老房子改成主题民宿,还搞起了直播,他们网上的资源也可以帮助村里做很多事。”

联合村引进锦府驿等3家民宿管理企业,投资近3000余万元,进行民宿和餐厅的建设运营。“我们餐厅总共为当地村民提供了50多个岗位,让大家能就近就业。”万文静说,餐厅招聘的厨师、服务员和保洁员都尽量在村里找,她希望能把共治共享理念贯穿到整个打造过程。

联合村打造的联合餐厅。人民网 赵祖乐摄

联合村打造的联合餐厅。人民网 赵祖乐摄

联合村还积极探索“村集体主导+企业主体+村民入股+平台运营”等联结机制,与县属国企共同组建盐边和美联合乡村建设有限公司,通过公司融资平台、专业运营等功能,解决乡村缺乏资金、人才及经营理念等问题,有资金的项目委托公司专业运营建设,无资金的项目可通过公司融资解决资金问题,保障项目提前建设、优先投效、早日创收。

“这个村基础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这里进行创业了。”万文静说,她希望未来能吸纳更多“新乡人”,让村子越来越有活力。

光伏+文旅 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置身于葱郁绿树的怀抱,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以其独特的白墙黛瓦与点缀其间的红顶亭台,展现出一幅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丽画卷。每座屋舍的屋顶上,都有两三个太阳能板熠熠生辉,这是华南公司与昔格达村合作,将昔日荒山荒坡转变为光伏发电试验区的生动实践。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改善了村子的风貌,也成为昔格达村迈向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一步。

“我们村在整个攀枝花壮大集体经济里,是最先迈开步伐的。”昔格达村村委会副主任林洁说。

近年来,昔格达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抓自身建设、产业发展和深度融合,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村里引进格美达、花田故事等社会资本,大力培育“康养民宿、研学教育、文化创意”3种产业,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民宿、文化田园、无人机飞行基地等项目,打通“文旅融合+旅居康养”集体经济产业链条,推进三产融合。

昔格达村打造的彩钛制作项目。人民网 赵祖乐摄

昔格达村打造的彩钛制作项目。人民网 赵祖乐摄

2018年,昔格达村租用村民土地83亩搭建餐厅,开展亲子厨房项目,开辟儿童戏水区、高空探险以及五人制足球场场地;同时建立花海观光项目,2019年3月正式开园,当天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

“不根据客人需求进行自我优化,这绝对不行!”林洁在项目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些项目不能很好地被当地人所接受,于是进行了调整。比如,把亲子厨房改成面向所有市民游客的餐厅,把喝茶看书的地方改建成具有盐边特色的铜火锅区。“效果立竿见影,去年的餐饮收入达到了近400万元。”

凭借独特魅力,昔格达村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些学者和相关人士也看到了这里的潜力,在此建立了综合研学基地:以中国·红格写生基地、红格国际艺术创作营为载体,打造了集产品研发、生产、文创、旅游等为一体的钛陶文化创意园区;利用当地独特的农文旅资源,建设了有机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耕作区,青少年拓展训练设施,打造了集中小学生研学、体验农事的研学教育营地。

昔格达村村貌。人民网 赵祖乐摄

昔格达村村貌。人民网 赵祖乐摄

文旅资源盘活了,客流便来了。2023年,昔格达村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农文旅综合收益64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402万元,不断做大做强共同富裕“蛋糕”。

如何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文旅+”产业,将乡村振兴的“底子”做深做实?盐边县委书记王兴全表示,盐边将锚定高质量发展、争创共同富裕试验区典型经验的目标,发挥文旅带动作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旅龙头项目运营发展新业态势;完善利益联结,探索多种模式,鼓励群众参与,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打造精神家园,实施文化工程,培育人才,创作文艺精品,促进文化繁荣、精神富有,走出文旅助共富之路。(彭茜、赵祖乐、实习生陈萱)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