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系列访谈

绵阳市政协副主席 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中兵: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 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2024年06月28日09:4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为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实施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指导,人民网四川频道开展了“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并从6月21日起,陆续发布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绵阳、南充、宜宾、广安、达州、甘孜10市(州)的领导专访和新闻纵深。在此基础上,同步推出四川国企、交通、住建、金融、能源、卫健领域主要负责人专访。敬请关注!

人民网成都6月28日电(记者王波)近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指导的“向‘新’而行 五区共兴—人民网全媒体四川10城行”调研采访活动走进绵阳市。

绵阳市政协副主席,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中兵接受了人民网采访,介绍绵阳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实践和经验。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去年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在绵阳召开,重庆四川党政代表团对绵阳给予了高度评价。请您介绍一下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的实践和成效。

冯中兵: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绵阳发展,去年12月28日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在绵顺利召开,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得到了参会各方的一致认可,也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的信任、关怀和激励。对标中央和省委对绵阳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绵阳主动服务国省战略,深刻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特别是以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服务“五区共兴”走深走实。

绵阳科技城新区。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绵阳科技城新区。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协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中国(绵阳)科技城同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并作为先行启动区,共建西部科学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加快建设,绵碚科技协同创新服务线上平台投入使用,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重庆分中心设备共享服务超过300次。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重庆大学等离子与智慧能源团队等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云上”两城。成功举办川渝科技论坛、川渝地区首届“融合创新”军地院企供需对接会,扎实开展“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系列活动15场,面向成渝地区及全国发布科技成果600余项。

二是共建成渝绵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制造业协同转型升级,共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与重庆、成都联合申报的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州高新区获批第二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加快建设渝遂绵蔬菜生产带,努力推动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绵阳好物”“绵阳造”赴成渝开展活动5场,签订产销合作协议近20亿元。大力推进共建项目,2023年全市7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7.78亿元、超年度计划25.5个百分点,2024年9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

三是优化成渝绵地区开放合作环境。坚持“举涪江旗帜、聚流域力量、乘协作东风、建区域中心”,与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加强合作联动,组建商贸、人才、媒体等多个联盟,签署合作协议20余项,牵头开展涪江流域川渝九地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等活动30余场,着力打造区域合作新样板。绵遂内铁路绵遂段加快建设、建成后将与重庆形成1小时高铁经济圈。成绵间动车公交化运营、班次间隔时间缩短至5分钟。九绵高速江油至平武段、G5成绵扩容绵阳段、绵苍高速、广平高速建成通车,外向通道网络进一步完善。

人民网记者: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冯中兵:2022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202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当排头兵、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争做主力军”,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绵阳发展的高度重视、关心厚爱和殷切期望,是绵阳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绵阳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推动副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将科技创新作为立市之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持续提升创新能级。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国前列、全省首位。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入驻知名高校33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35个。

二是将产业发展作为强市之本,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做强工业、以消费为重点做大服务业、以“三品”为引领做优农业,加快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开展“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园区规上工业企业集聚度超过70%、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90%。

三是将全域开放作为活市之源,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通车总里程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7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南郊机场通航城市42个,旅客吞吐量在省内仅次于双流机场和天府机场。常态化开展“三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2023年新招引项目255个、金额2473.4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61个、百亿级工业项目4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19条措施,举办“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专题座谈会,绵阳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获评优秀。

四是将人才作为兴市之要,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地。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大领军型人才培养力度,拥有省级高端人才产业园6个、博士后“两站一基地”3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1个,人才资源总量超80万。招才引智实现新突破,2022年以来,赴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529场,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超5.8万名。

五是将绿色生态作为美市之魂,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生态本底持续厚植,全市森林覆盖率、国土绿化覆盖率分别达56.13%、70.5%,穿城而过的芙蓉溪成为全国15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第一市”生态品牌更加响亮。城市更加精致靓丽,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国示范城市,城乡环境基本实现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人民网记者:从您的介绍看,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工作是实打实的,效果也很好。绵阳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冯中兵:我们将把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牵引,在促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战略中当先锋、走在前,坚决高质量完成《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转化为发展实效,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发挥科技优势,提升创新能级。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全力保障国防建设。加强军地军民协同、政策制度执行、资源要素共享,为在绵部队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聚焦融合、联动、共赢,进一步发挥在绵院所、院士、专家的链接、嫁接作用,整合资源组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与全球高水平院所、知名高校、龙头企业合作,汇聚转化更多高端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用好“人才十条”“科创十条”“金融十条”,推动“科技—产业—人才—金融”良性互动。

二是做强工业主擎,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新兴产业韧链强群,深入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探索“镇园合一”发展,推动国省级园区晋级升位。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用好产业链链长制,实施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工程和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链工程,前瞻部署新一代信息技术(6G)、空天、氢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绵阳三江半岛 杨建摄

绵阳三江半岛。杨建摄

三是持续扩大开放,激活发展动能。持续深入实施开放活市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集聚资源要素。全力推进绵遂内铁路绵阳段建设,加快建设G5绵广扩容、九绵高速。主动参与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联系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以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为载体,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经济联动。

四是推进城乡融合,筑牢底部支撑。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强县、活镇、兴村”目标,深入实施县城提能“四大行动”,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建设一批惠当前、利长远的农田水利项目。

五是厚植民生福祉,绘就幸福底色。用心用情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进一步建设好消费文旅、教育医疗、金融服务副中心,以实打实的改革举措和可感可及的发展成效,不断提升副中心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