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阿坝州若尔盖县:从“散装村”到“聚宝盆”

2024年06月12日17:4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我的阿勒泰》电视剧我看了,但那个不是我们的‘阿勒泰’,远牧生活风里来雨里去是很累人的,这里能让我每年至少挣10万元,又离家很近,我看草原景色才更好看了。”在阿坝州的若尔盖草原腹地,“花湖天街”经营商铺的阿西镇下热尔村村民郎甲,朴实地讲起自己的“草原生活观”。

“花湖天街”商业街是上、下热尔村合作共育的集体经济产业,背靠4A级景区花湖生态旅游区,以藏族风情为特色,集餐饮、住宿、民俗表演、旅游商品销售于一体。自2020年7月3日开业以来,为集体经济实现收益450余万元,解决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近年来,若尔盖县切实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筑堡垒、强队伍、兴产业,做深从“散”到“聚”的支部引领文章,一名名或长年游牧在草原各处或经年累月外出务工的农牧民,聚拢向村党支部周围,筑就共富“聚宝盆”。

聚人气,“湿地草原”升起“烟火气”

若尔盖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享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和“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

村民精选经济作物。尼玛泽仁供图

村民精选经济作物。尼玛泽仁供图

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有赖于创新能力的充分激发。若尔盖县红星镇塔哇村存在集体草场面积较小、缺乏特色资源等问题,集体经济一度处于空壳状态。身处“风光无限好”的大草原,却让人觉得少了些“人气”。

在经过多次县内外培训后,“借鸡生蛋、抱团发展”的刹那灵光在塔哇村党支部书记罗尔真的脑中乍现。新理念意味着新舞台,而群众信任是搭建干事创业舞台的基石。

“和村干部们达成一致意见后,主要就是向群众解释,也没什么技巧,就是靠耐心,因为最开始没得村民信任,几个月后我们藏系绵羊合作社才终于成立起来。”罗尔真介绍道。

合作社成立当年,塔哇村利用产业扶持资金购进藏系母绵羊60只、公羊225只,并以200只为标准划分大小养殖户,大养殖户入股2只母羊,小养殖户入股1只母羊,合计入股60只。第二年将入股的羊只(本金)返还与原养殖户,第一年入股的羊只(本金)产生的羊羔(孳息)即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经营。截至2023年,共存栏500余只,集体经济年收入12万余元。

“‘一河两地三园’是若尔盖县以党建引领黄河与湿地、草地保护和促进农牧民群众转产增收的党建战略,在‘一河两地三园’党建战略引领下,提高村集体经济附加值是我们的必由之路。”红星镇党委副书记尼玛塔说道。

挣得“第一桶金”后,塔哇村在镇党委指导下启动建设8000平米的自驾游营地,生态木屋、观景平台、大型民族特色帐篷等实体建筑落地,依托红星镇境内由著名藏医药专家旦科创办的若尔盖第二藏医院资源,探索高原康养业,一步步从单一牧业型乡村向农商文旅复合型乡村进发。2023年,营地接待顾客1万余名,实现收入22万元。近三年来,塔哇村群众实现就近就业50余人。

聚地力,“苦”大黄带来“甜”生活

“团结村半数以上村民是汉族,村民们从各个地方来到这个山沟里,怎么把人心凝聚起来是个问题,‘唐古特大黄’通过把我们的地力整合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阿西镇团结村支部书记牟小虎回忆道,眼神深邃,回顾着十多年的沧桑变化。

唐古特大黄,生长于海拔3000以上高原地区,耐寒性强,生长成熟周期约4—5年,味苦而微涩,具有祛湿、清热、去火、活血散瘀等作用,是中藏医常用药物。

村民收获经济作物。尼玛泽仁供图

村民收获经济作物。尼玛泽仁供图

2002年,团结村首次引进唐古特大黄品种,因村民对品种不熟悉,畏惧风险,仅有7户村民试种,5年后村民们获得满意的收益。

2008年,团结村成立了若尔盖县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牟小虎同步积极争取相关项目扶持,对接销路、洽谈合作,解决了销路难的问题。

2012年,若尔盖县委县政府投资500余万元,用于建设厂房、购买挖掘机等生产设施设备,同时成立若尔盖县生态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覆盖31户村民,每户出资50元入股,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化模式,村民种植热情逐渐浓厚。

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供应需求,从2016年开始,团结村推出“产得越多分红越多”的激励模式,进一步实现规模效益,户均分红收入达1.5万元,户均售卖大黄收入达10万元。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消除我们的顾虑,牟书记会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跟我们讲种植大黄的收益和好处,让我们放心跟着村上干,现在回想,当初选择种植大黄的决定是对的!”因为种植大黄过上小康生活的村民王平说道。

到2023年,团结村实现了种植规范化、采挖机械化、切片自动化、烘干快速化、包装特色化、销售定点化,大黄收益超1400万元,年加工鲜货超500吨,干货年产量达140吨以上。

聚善念,“古老圣泉”孕育“新业态”

早在20世纪中叶,若尔盖县降扎乡苟绕村的温泉对皮肤病、关节炎等的显著疗效,就被“川甘青”毗邻各县农牧民群众广为称颂,人们带着家中老人或病人骑马跋涉而来,浴泉疗养。但随着时间推移,因苟绕村不同于草原的开阔,地处偏远山沟,交通不便,村民市场意识弱,仅有寥寥几个村民在泉眼旁随意修房经营,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实现富民增收成了一大难题。

“‘治病救人’是件好事,生活富裕也是件好事,我和‘两委’班子就用这两个实实在在的理念发动全村的力量,以群众为主,发展集体经济!”降扎乡苟绕村党支部书记次中降措言简意赅地说。

要把“以群众为主”的功夫做实,带头示范是关键。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次中降措和村会计阿叭带头投资投劳,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家房子纳入村集体统一管理,带动其他村民一扫心头顾虑,携起手来。

村“两委”累计投入自筹资金270万元,在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集体经济和提档服务质量中,创立独具特色的“神韵温泉”品牌,有效回引人才培育村级后备力量,提高治理水平,全村树立“温泉型”热情向善的文明风尚。

“我们全村分了两个小组,小组轮着上班,这笔工资有3.6万元,加上我们家1万元的分红收入,就能满足家里面的基本生活,还能顾得到老人和孩子。”走到热气腾腾的温泉池旁,作为服务人员的村民索郎彭措笑着回应。

即将投入使用的花湖天街。尼玛泽仁供图

即将投入使用的花湖天街。尼玛泽仁供图

此外,苟绕藏戏表演团也在近些年蓬勃发展,推出《智美更登》《格萨尔王》《卓哇让姆》等经典曲目,近五年参加省、州、县大型文艺活动8次。起源于8世纪的古老艺术,在温泉经济中涌动新生机。

眼下,苟绕村以疗养度假为市场定位,围绕温泉谷已修建酒店、温泉室和藏戏台等,酒店客房 36 间,长租房180间,露天温泉池4个、温泉房10间,村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回引优秀农民工、大学生6人,村集体资产已达3000余万元,近三年年均收入超过500万元。

6月初夏,随着客流的源源到来,从草原到峡谷、从森林到湿地无所不包的若尔盖,正闪动她最为明亮的眸光,期待在游人与当地人的交互中共同谱写“我们的若尔盖”,从更高视野绘出由“散”到“聚”的下一篇章。(尼玛泽仁)

(责编:罗昱、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