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记者调查

从“绿叶子”到“金叶子” 撑起四川千亿产业

人民网 李平 彭茜 赵祖乐 郭莹
2024年05月11日09:2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四川自贡荣县双古镇,95%以上村民靠种茶奔了小康。“在这儿采茶比出去打工划算,麻利点儿一天能挣1000多块!”双古镇村民王荣贵这样说。

四川种茶历史悠久。过去,由于缺乏叫得响的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茶产业发展一度低迷;近年来,四川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引领,通过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产业知名品牌等七大路径,全省茶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21—2023年,川茶年产值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各地正在精准发力。

高标准生产

让品牌更响、销路更广

4月19日,“峨眉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新形象在北京发布,这意味着“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取得实质成效。目前,“峨眉山茶”品牌价值达46.44亿元,跻身全国绿茶类区域公用品牌前十强。

在“峨眉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中,“竹叶青”无疑是名声最响的品牌,其销量连续16年领跑全国高端绿茶销量榜。品牌“叫得响”,坚持高标准生产是关键。

“我们坚持‘高山’‘明前’‘茶芽’的采摘标准,高价收购,倒逼高标准生产,让茶农的钱袋子鼓起来。”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先洪说,2026年,企业将建成占地近500亩的数字化中央工厂,生产能力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绿叶子”变“金叶子”,感受最深的当属茶农。茶农余建明感慨:“以前采一大背篓的茶,只能卖几十元。现在,一小箩筐茶就可以卖好几百元,收入翻了几番!”

不仅要深耕国内市场,还要抢占海外赛道。谷雨过后,乐山夹江县春茶采摘结束,但当地茶园和茶厂依然忙碌,出口茶企生产车间内,智能化加工生产线运转不停。

夹江县的茶农在采摘夏秋茶。人民网 赵祖乐摄

夹江县的茶农在采摘夏秋茶。人民网 赵祖乐摄

四川每出口2吨茶,便有1吨来自夹江。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蔡永洪表示,夹江的精制夏秋茶品质上佳,在国际大宗市场上很受欢迎,是名副其实的“川茶出口第一县”。近年来,当地瞄准中亚、东亚等地国家对精制夏秋茶的巨大需求,引育了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集群化的出口茶企业,打通出口茶叶贸易路径。

茶园里,机器轰鸣,十几个茶农正在采摘夏秋茶,他们手里的采茶机在茶垄上轻轻一扫,鲜嫩的茶叶便齐刷刷“钻”进了袋子。茶农李万清透露:“现在,村里夏秋茶的采摘基本实现了全部机械化,可持续到9月底,多的话一亩茶能增收5000元。”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及出口,乐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波一脸自豪,“乐山当地茶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市场,目前已有13家企业获出口茶自主经营权,我们的茶叶销路变得越来越广。”

高科技赋能

让茶叶更香、品质更优

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的茶园里,每隔两米就竖着一根喷淋管,2000余根喷淋管会定时、定量对茶树进行雾灌。同时,茶园中还配备了太阳能杀虫灯,白天储能,晚上杀虫,为茶园支起了一张宽大的防护网。

“这些设施全部接入了智能化系统,通过系统可以调整太阳能杀虫灯的开关时间和雾灌器的水量,实现智能精准管理。”茶园智能化系统管理员胡兵点击“开始雾灌”按键后,通过监控,便能看到2公里外茶山上的雾灌器开始工作,“雾灌器实现了全覆盖,可以确保每株茶树都能‘喝饱水’。”

安装了智能雾灌器的梅岭茶山。人民网 赵祖乐摄

安装了智能雾灌器的梅岭茶山。人民网 赵祖乐摄

建设智慧茶园,只是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的缩影。过去,四川绿茶味苦、红茶保质期短等问题一度影响销售,现如今,技术的发展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2020年,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在茶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带领下,研究院科研团队与川茶集团、川红集团通力合作,直击四川绿茶苦涩难题。“我们通过精准把控鲜叶水分、杀青温度、杀青时间等,保证鲜叶杀匀杀透,最终降低绿茶苦涩味。”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茶产业研究院党组书记曾旭表示,今年宜宾早茶产销会上,去除苦涩味的绿茶产品获得与会专家及各地茶商的一致好评。

“在宜宾市茶研院的帮助下,我们改进了川红工夫红茶工艺,创新研发出适宜长期贮存的川红工夫紧压红茶。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300万饼。”在川红集团生产车间,该集团技术总顾问孙洪正在调试新的紧压生产线,据他介绍,传统红茶保持期仅为36个月,川红工夫紧压红茶不仅保质期更长,滋味还更加醇厚。

“川茶已经实现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蜕变。”曾旭说,通过技术的加持,未来,他们将持续发挥科技赋能效应,助力川茶出川、香飘世界。

产业链延伸

让文化更活、优势更强

双手抓起锅中鲜叶不停翻面,鲜嫩的茶叶沐浴在炙热的铁锅里,叶片从舒展到卷曲,直至叶质柔软、叶色匀称、茶香四溢……每年春天,蒙顶山“斗茶”大赛都会如期而至,百余名茶艺大师在这里斗茶、鉴茶、品茶。

“来参加这次比赛,主要是为了比较大家在制茶工艺上的差别,取长补短。”今年的大赛冠军翟俐丽这样说。

据记载,公元前53年,人工种茶第一人——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7株茶树。2000多年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名扬天下,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也因此成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近年来,当地开启“会+展+赛”模式,赋能茶文化传承与发展,利用茶资源、茶优势让茶历史、茶文化深入人心。

蒙顶山贡茶文物展览。人民网 赵祖乐摄

蒙顶山贡茶文物展览。人民网 赵祖乐摄

“完全没有想到,我们蒙顶山茶这么出名!太令人骄傲了!”“五一”期间,“故宫贡茶回蒙顶山”在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开展,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7种12套蒙顶山贡茶文物,讲述着千年以来蒙顶山贡茶的辉煌历史,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

“我们还启动了相关典籍编纂工作,邀请专家学者走进讲堂。未来3年,将力争把蒙顶山茶大讲堂发展成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之所,开展老川茶品种课题研究……”作为四川省蒙顶山茶科普基地主任,杨忠坦言,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在雅安,还有着与蒙顶山茶同宗同源、被誉为“黑茶鼻祖”的雅安藏茶。

据记载,文成公主和亲时,将雅安茶带到土蕃,开创了西藏1300多年饮茶史。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自古就是我国边销茶(一种专门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紧压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雅安茶厂拥有478年不间断制茶史,是国家长期指定生产边销茶的重点企业之一。茶厂内,可以看到极具民族风情的中国藏茶博物馆、茶马古道文化研究工作站等。

雅安茶厂生产的雅安藏茶。人民网 赵祖乐摄

雅安茶厂生产的雅安藏茶。人民网 赵祖乐摄

“我们还打造了茶主题酒店,推出了特色文创产品,让大家全方位了解茶文化。”雅安茶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朝贵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茶文旅融合项目,挖掘藏茶医药价值,打造出更多的“茶周边”。

近年来,雅安打造了全国首个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创建全国首个茶主题休闲农业公园,建成百丈湖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区……全市年均接待茶旅游客500万人次,收入超50亿元,在加快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上行稳致远。

守正创新,打通茶产业链条内外循环。这几天,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正在成都举办,全国36个县域名茶产区首次汇聚,近2000家中外企业携名优产品精彩亮相,川茶“新茶饮”品牌也闪亮登场……

研发新技术、开辟新赛道、实现新发展,剑指“2030年川茶综合产值超过2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这一目标,四川昂首阔步,奋勇向前。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