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四川

牢记嘱托再出发 感恩奋进谱新篇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答记者问实录

2024年03月11日07:34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牢记嘱托再出发 感恩奋进谱新篇

  3月10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并向中外媒体开放。图为中外媒体记者在现场采访拍摄。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欧阳杰 摄

  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接受来自中外记者的提问。

  ●四川的基本情况和去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王晓晖(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为便于大家采访,在进入提问环节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四川的基本情况和去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大家都知道,四川是中国西部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户籍人口9000多万、居全国第4位,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经济总量超6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此外还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的重要基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水电和四分之一左右的天然气都是四川提供的。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四川改革发展历程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收获了许多喜悦和感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一年再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我们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和“一极一源”的使命任务,提出“四个发力”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指引航向、擘画蓝图。此外,还有几件大事喜事令人难忘: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主持多场主场外交活动,以四川、成都为窗口生动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参观者众多、一票难求;首届国际金熊猫奖评选活动隆重举行,并永久落户四川;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走进中国在成都举办,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天府之国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未来!这一年,我们也顶住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种自然灾害时有袭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落实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年经济增长6%、在全国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位,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首次两年迈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量的历史“晋位”和质的有效提升。可以说,四川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具体工作中,我们牢牢把握“一条主线”、聚焦实施“两大战略”、扎实抓好“三件大事”!我分别给大家作个介绍:

  “一条主线”,就是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四川工作,始终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穿治蜀兴川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我们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重点措施,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有力确保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两大战略”,就是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个国家重大战略和“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这个省委发展战略。我们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与重庆市紧密配合,每年召开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坚持“川渝一盘棋”,着力壮大成渝主轴、推进中部崛起,成渝双核联动联建态势良好,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248个川渝合作共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投资完成率120.1%,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办件量超过1500万件次,跨区域协作形成的18条经验得到国家层面总结推广。我们围绕推动省委发展战略走深走实,召开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召开省委四次全会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成都、宜宾、攀枝花、广安率先发展、特色发展,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印发实施加快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推进“四类地区”振兴发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等政策文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三件大事”,就是发展、民生、安全三件大事。发展方面,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投资乏力、消费疲软、外需不振等多重挑战,我们及时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和运行调度,有力稳住了全省经济大盘。我们坚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不动摇,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16.9%、10.6%。我们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全省机构改革工作稳妥有序推进,集成授权改革试点成效初显,14项改革入选全国地方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开放大通道建设全方位推进,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稳居全国第1位,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外国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23家、居全国第3位,全年进出口总额超过9500亿元,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民生方面,我们始终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来办,扎实办好30件民生实事。四川人口多,人均财力低,在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千方百计提高民生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全国倒数第1位提升到第22位,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全国第24位、22位提升到第21位、19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攀枝花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加强社会治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安全方面,粮食总产量达718.8亿斤、创历史新高,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取得新的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成效明显,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持续筑牢;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全省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发展,进一步调动了全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形成了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兄弟省份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奋斗、拼搏实干的结果。这里,我们要向各方面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我还要说,这些年四川的发展也离不开新闻媒体尤其是中央媒体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们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亲身领略四川山水的壮美风光,体验四川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受四川人民的热情好客,也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四川、支持四川、宣传四川!

  ●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有责任有条件有行动有举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新质生产力”自去年提出以来就成为热词,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作为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什么考虑?

  王晓晖:谢谢总台央视记者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感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特殊的大背景大逻辑,反映了我国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客观要求,顺应了“两个大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任务后,我们及时跟进学习贯彻,结合实际研究谋划,不断深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怎么看”“怎么干”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我们觉得,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不但有责任,而且有条件、有行动、有举措!

  讲“有责任”,是因为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寄予厚望,我们必须感恩奋进、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去年7月时隔一年再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亲自主持召开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寄予我们新的目标期许和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尽快形成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现实所需,更是长远所系,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必答题”。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理应积极作为、走在前列!

  讲“有条件”,就是四川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要素和产业基础。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四川科技实力雄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川布局了一大批以国防科技为主的科研院所,目前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在川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综合创新能力稳居西部首位;资源要素齐备,四川是8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综合算力指数居全国前列,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00万人、各类科研人员35.5万名,在川两院院士67位;产业基础坚实,四川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都是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所在!

  讲“有行动”,就是总书记提出重要要求后,我们一直在跟进学习并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推动。总书记去年7月来川视察后,我们第一时间召开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省委工作会议,对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总体安排;9月召开重点调研成果协商座谈会,研究分析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差距和着力方向。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2月19日),就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新型工业化会议,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出部署;2月25日至28日,举办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读书班,围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可以说,现在全省上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广泛共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行动、凝聚了奋进力量!

  讲“有举措”,主要是着眼国家所需、立足四川所能,因地制宜明确目标路径和工作举措。我们重点采取以下5个方面措施:一是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聚力推进,一手抓技术革命性突破,一手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二是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以发展方式创新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四是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更大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五是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巩固用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成果,充分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以上这些考虑和举措还是初步的。我们将在进一步学习中不断深化认识,紧密结合四川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四川更大贡献!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和“红绿灯”,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在勇挑经济大梁方面有哪些抓手?

  黄强(省委副书记、省长、代表团副团长):感谢新华社这位记者朋友对四川的关注!这几年,四川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和“红绿灯”,在努力守牢安全底线、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和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的同时,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把科技创新真正作为第一动力紧抓不放。大家都知道,现在创新越来越重要。作为科教大省、军工强省,我们扭住科技创新这个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比如,世界最深暗物质实验室凉山锦屏深地实验室二期投入科学运行;甘孜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前不久发现了人类能够确认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源;子午工程二期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入选十大超级工程,东电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入选十大国之重器,等等。今天的产业有了科技创新就有了明天,有了好的教育,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就有了未来。所以,四川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一起抓、一体推进,想使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结果”,成为产业的“成品”,同时又有发展后劲。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影响世界。这方面四川有布局有条件、有丰富的场景。我们把人工智能列为今年的1号创新工程,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大力鼓励激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在重视“从0到1”突破同时,也要注重“原点”创新,也就是这个“0”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

  第二,打出政策“组合拳”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四川人民有消费的传统,国内外游客也喜欢四川。去年,面对疫情后经济亟待恢复的困难挑战,我们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揽子措施,让“烟火气”重回街头巷尾。最亮眼的是旅游服务业强劲复苏,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今年春运,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41%,铁路发送旅客同比增长32%。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去年成功圆满举办成都大运会,体育和文娱消费大幅增长,球赛、演唱会“一票难求”。

  第三,以高质量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去年,四川铁路、公路建设投资全国第一,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为历史之最。在加快建设川藏铁路和成渝中线等高铁的同时,时速350公里的成自宜高铁建成通车,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底下穿过,实现“空铁零换乘”;川青铁路从成都通到阿坝,结束了川西北高原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也带火了九寨沟冬季旅游。今年,国家安排四川铁路建设投资额仍居全国第一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1万公里,特别是将开工建设引大济岷这个“世纪工程”,把大渡河的水引入岷江,让古老的都江堰灌区“永葆青春”,可新增灌面179万亩、改善591万亩,惠及3600万人。可喜的是,还有总投资630亿元的京东方柔性显示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第四,以机制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改革开放已经45年,全面深化改革已经10年了。新质生产力要有新型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呼唤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体制改革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等靠要。通过大胆的机制创新来突破发展中的障碍、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我们的思路是小切口、大纵深,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争取见到大成效。比如,在打造新型举国体制“试验田”方面,我们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把不同体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央企和地方共建了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四川有较强的航空研制能力,也是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我们正在大力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高层建筑灭火一直是大难题,春节前我到成都消防支队慰问,看到车载高层灭火无人机演练,目前可在120米高度悬停8小时,用软管输送压缩泡沫灭火,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第五,以崇严尚实的作风抓工作落实。政府工作就是具体抓、抓具体。要了解真情况、找准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反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习惯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严管“跑冒滴漏”,把有限的钱花在发展的刀刃上、民生的紧要处。我们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清单”作为政府工作尽力而为的“责任清单”,每年广泛征集意见,集中力量办30件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比如,从2022年起,我们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当年完成5800部,超过前十年总和,去年又完成4900部,今年还将完成4000部以上,帮助老年人实现了自由上下楼。如今,加装电梯,不仅是政府大力推进的民生工程,也成为四川年轻人孝敬老人的新风尚。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四川将充分发挥优势,继续顽强拼搏,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奋力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目标任务。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奋力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

  凤凰卫视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年来发展势头很猛,很多评论认为成渝地区有望成为继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之后中国经济“第四极”。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四川还将推出哪些新的举措推动与重庆方面的合作,增强成渝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郑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4年多来,四川牢记嘱托,坚持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与重庆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可以用3个“新”来概括。第一个“新”是经济发展“量质齐增”实现新跃升,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去年突破8万亿元、4年时间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突破万亿元规模,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之重器”持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第二个“新”是改革开放“蓄势赋能”取得新突破,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不断探索新经验、18条举措在全国推广,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120个国家(地区),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车次占全国30%;第三个“新”是公共服务“可感可及”有了新变化,311项“川渝通办”事项、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全面落地,长江、嘉陵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加快建设。川渝两地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正全力以赴将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一项一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个年头。四川将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更好服务国家大局,与重庆一道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奋力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

  一是聚焦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全力服务国家实验室建设,强化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等平台创新策源功能,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产出更多颠覆性、前沿性科技创新成果,并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促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型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协同重庆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二是聚焦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生产供应能力。我们将立足农业、清洁能源、矿产资源的独特禀赋,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提速实施电源电网规划等重大项目,提高钒钛、稀土、锂、钾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是聚焦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统筹加强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我们将认真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办好科技交流大会,强化西部地区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和产业引领工程,发挥清洁能源大省优势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是聚焦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们将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快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让绿色成为“双圈”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外国朋友来成都旅游的体验感

  保加利亚《言论报》记者:刚才,我听到成都市市长在发言中邀请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我们了解到,成都举办了大运会,还将举办世园会、世运会,会有很多外国朋友去成都旅游。请问,成都将从哪些方面增强外国朋友的体验感和便利度?

  王凤朝(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成都的关心支持。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去年7月,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开幕式欢迎宴会上指出“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大运会期间,来自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畅游成都,在熊猫基地打卡、在金沙遗址观展、在春熙路吃火锅、在宽窄巷子看非遗,沉浸式体验了中华文明、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赛事为媒、以城市为窗促进了世界青年的交流互鉴。下一步,我们将从交通、场景、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外国朋友来成都旅游的体验感。

  一是提升交通便利水平,让大家来往更方便。出入境方面,全面落实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充分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目前有54个国家的公民从成都口岸过境,可享受144小时过境免签停留政策),不断优化外籍人员在蓉出入境和停居留的服务水平(我们将为异地来蓉旅游、经商、探亲等外籍人员提供普通签证就近办、再入境签证便利办等服务)。航班方面(成都是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基本形成了中枢轮辐式航线网络,去年全市航空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中国城市第三位),加快恢复和拓展国际航线,进一步加密洲际航线航班频次,让大家随时都能到成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都的国际定期直飞客运航线已恢复拓展至48条、居中国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可以便利地通达全球五大洲)。同时,我们将提供便捷的市内交通服务(成都地铁运营里程超600公里、居中国城市第四位,在营公交车1.3万辆、出租车1.5万辆、网约车8.1万辆),并帮助外国朋友更方便地前往九寨沟、峨眉山等地游玩(成都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到峨眉山只需要1小时、到九寨沟只需要2小时)。

  二是创新丰富场景供给,让大家玩得更尽兴。依托大熊猫、古蜀文化、青城山—都江堰等闻名世界的文旅名片,推出“看熊猫”“访古迹”“品美食”等精品旅游线路,融合历史文化和时尚潮流打造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打卡地(比如,我们利用城市工业遗存,打造了兼具现代烟火气息和时尚元素的东郊记忆,深受年轻人喜爱,2023年入园超900万人次),整合博物馆、文化馆等资源打造文化新地标(成都有3600多家书店;有192座博物馆,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去年举办展览418个,接待观众2700多万人次),提质构建更多具有成都特色的旅游场景(我们将恢复川剧变脸秀常态演出,在传统节日举办都江堰放水节、客家水龙节等特色民俗活动,支持举办街头艺术表演不少于2800场次),让外国朋友感受成都悠闲的生活美学(成都有8300多家咖啡馆、2000多家乡村民宿,还有约20万家餐馆、2万家火锅店、1万家茶馆)。特别是,今年4月26日至10月28日,我们将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39个国际展园汇聚了全球主要的园林风格,73个国内展园涵盖了中国五大主要园林流派,同时还将举办2000多场丰富多彩的园艺、花卉、文艺活动。明年8月7日至8月17日,我们将举办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262个竞赛项目多样有趣,既有射箭、铁人三项等大家熟悉的专业运动项目,也有飞盘、攀岩等新兴时尚项目,将为广大游客创造独特的观赛体验(今年我们还将举办20多项国际体育赛事,包括羽毛球“汤尤杯”、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节等)。

  三是全面提升环境品质,让大家游得更舒心。旅游环境方面,持续改造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多语种讲解设备、标识系统、厕卫等设施(成都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50家),增设更多行李寄存点位,帮助入境旅游团队更方便预订景区门票,通过培训帮助导游、讲解员、酒店服务人员等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消费环境方面,打造春熙路等国际一流商圈(成都有近20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持续提升国际支付便利化程度(成都已建成了8万多个5G基站,5G网络覆盖度非常高,外国朋友可以方便地用支付宝、数字人民币等跨境移动支付功能。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增加货币兑换点,推动更多商户开通外卡POS机,满足外国朋友多样化的支付需求),鼓励更多大型商场、老字号、特色商店、时尚消费品牌开展离境退税业务(今年将新增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100家以上),提供更高效的国际寄递业务,让广大游客放心消费(成都市快递物流很发达,平均每秒要处理68件快递,去年大运会期间,很多外国运动员就将购买的纪念品、火锅底料等直接邮寄回国)。

  再次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多到成都走一走、看一看,到四川去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有助于维护和表达全球文化多样性

  人民日报记者:四川是文物大省和文化大省,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皮洛遗址等,在国内外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我们很想知道,三星堆考古今年会不会有新的发现。请问四川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郑喆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感谢你对我们四川考古工作的支持。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最多的是两类文物: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玉石器到底是从哪来的,怎么做的呢?2023年三星堆考古的其中一项重要新发现就是找到了玉石器的作坊区,发现古蜀人用本地原料来大量加工玉石器的证据。同时,对出土文物的修复、三星堆文化的阐释研究也在同步开展,我们也在努力争取及时“上新”,请大家共同关注。

  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所说,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近年来,三星堆遗址“再醒惊天下”、皮洛遗址“石破天惊”、濛溪河遗址“国际罕见”并全部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考古研究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文物展示交流也激发了公众持续的关注和热情。作为一名基层考古工作者,我想结合我的工作经历,分享一下四川在考古保护、文化传承中的变化与行动。

  一是保障上更主动,让考古工作更有底气。近年来,四川在考古领域人才引进、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让考古工作者更有信心、更有期待感。比如,我所在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次扩充人员编制,从之前的83名增加至255名。在体系化建设上,我们建立了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商周等历史时期全面系统的考古团队,让考古研究更科学、更有效。比如,投入资金主动部署长江黄河上游六江流域考古系统调查和旧石器、古蜀文明遗址、蜀道、茶马古道等考古专项调查,已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230余处、新石器遗址点90余处、历史时期遗址点620余处。再比如,在三星堆遗址考古过程中,我们创新“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理念,探索应用实验室考古、打造多功能考古发掘舱、创建数控考古发掘平台等新方式,获得业内高度肯定。

  二是机制上更灵活,让考古研究更具活力。近年来,四川主动建机构、搭平台、推项目,开门开放搞研究,让考古工作者更有干劲、更有成就感。比如,我主持发掘的皮洛遗址、濛溪河遗址就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英国、法国等国的著名机构和专家团队参与研究,三星堆遗址联合了全国40余家科研机构集中攻关。比如,省上出台《四川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促进办法(试行)》等,联合省内外人才建设了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再比如,我们单位的一线科研人员,既可以在本单位申报年度课题项目,还可以将考古领域重点研究纳入省社科基金专项课题项目指南,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吸纳国内外专家参与。

  三是投入上更有力,让遗产保护更为有效。2022年,四川探索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多措并举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比如,入选“全国十大、六大考古新发现”等项目,省级财政给予项目管理归属地政府一次性奖补2000万元支持后续保护展示,激励了当地政府主动保障考古工作、跟进参与遗产保护。比如,三年投入6.5亿元,创新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特色区域试点,皮洛遗址所在的稻城县就入选首批试点县建设,获得省级财政一次性奖补2000万元,推进县域内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活态利用、传承发展等。

  四是统筹上更深入,让文化传承更有影响。去年以来,四川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三星堆—金沙遗址申遗为总抓手,系统性推进考古研究、保护展示、环境整治和对外交流,让考古工作者更有担当、更有使命感。比如,考古方面,刚才也提到了三星堆已新发现玉石器作坊和多处大型建筑基址,青铜器作坊也有了重要线索。研究方面,通过国内外专家集智攻关,确定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玉料主要来源于四川龙门山一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具有鲜明的中原文明特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实证。展示方面,三星堆—金沙文物不仅赴香港举办特展,也应邀在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多地展出,持续引发观展热潮。

  在这里,我还要向记者朋友们介绍一下,今年我们四川代表团提出了20件全团建议,其中一件就是关于支持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我们认为,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既融合了中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又是全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在全球范围都是极具特色、独树一帜的,不分年龄层次和文化背景,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文化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因此,申遗不仅可以推动对三星堆—金沙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对于维护和表达全球文化多样性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后,特别期待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到三星堆遗址以及皮洛遗址、濛溪河遗址考古研究中来,也希望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关心关注四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欢迎大家来四川,和我们一起探索和享受四川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历史风韵和现代风情。

  ●建好“天府粮仓”,要靠这三个“稳”

  农民日报记者:近年来,四川有一个叫得很响的词“天府粮仓”。请问,“天府粮仓”具体是指什么,四川是如何建设“天府粮仓”的?

  严卫东(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这项工作关系到我们的吃饭问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天府粮仓”这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来川视察时,给四川提出的要求,希望四川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去年全省粮食产量达718.8亿斤、创下26年来新高,实现了“天府粮仓”更充盈。达州把“天府粮仓”建设作为重农抓粮的总抓手。去年,达州粮食产量达68.9亿斤,连续11年稳居四川市州首位。按人均每天消费一斤粮食计算,去年达州的粮食产量够近1900万人吃一年。

  达州地处大巴山腹地,耕地八成以上都是坡地,且人均耕地只有1.2亩、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国为数不多耕地陡且人均少的产粮大市。达州能成为“山地粮仓”,靠的是一个“稳”字。这个“稳”,是稳定增加耕地面积和质量管理,是稳定提升政策“含金量”,也是稳定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三个“稳”,破解了“种在哪”“谁来种”“怎么种”三个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问题。

  我们把稳面积当作稳粮食的“起手式”。先有山地良田,后有山地粮仓。围绕保护好产粮环境,我们严格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建立“田长制”,同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耕地稳数量、提质量。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63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8万亩。预计到2032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水旱从人”的高产田、稳产田。

  我们把稳政策当作稳粮食的“指挥棒”。农民朋友说,种粮就怕政策会变卦。所以,近三年我们除了8.5亿元粮食直补款一分不少发到粮农手中,市级财政还每年直接投入粮食生产资金4亿元以上,大部分用于奖补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主等,持续调动农户充实“米袋子”的积极性。好政策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山里来。万源市黄钟镇的一对“90后”“新农人”夫妻,去年带领周边村民,复垦撂荒地400多亩用于种粮。

  我们把稳定单产当作稳总产的“突破口”。“山地粮仓”要想多装粮、装好粮,离不开好种子、好技术、好机具。在达州,我们常年有1800名农业技术人员带领“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当好“田保姆”“粮小二”,集成推广应用良种、良机、良法。去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全国丘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2021年至2023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来北京之前,达州市达川区的一名种粮大户告诉我,去年他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机,实现每亩粮食增收17公斤。因此,小春他又多种了200亩小麦。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好时节。目前,达州全市小春作物长势喜人,油菜花开、小麦拔节,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最后,我诚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到达州的田间地头走一走,看一看我们达州市通川区金石镇的万亩梯田,品尝万源黑鸡、开江小龙虾、大竹醪糟,感受巴山蜀水的物产富饶与农耕文明的历史厚重!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张立东 李淼 王国平 整理)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