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观云测雨 他在岗见证西昌发射场200次腾飞

2024年02月04日15:3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2月3日上午,伴随着一阵撼天动地的巨响,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吉利星座02组卫星从大凉山深处一飞冲天。这一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第200次航天发射。

此刻,千里之外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听闻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技术部气象专家郭学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从第1次到第200次,郭学文观云测雨,为中心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心首席气象专家,他也是中心至今唯一在岗见证西昌发射场1—200次发射的航天工作者。

1982年,郭学文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后,怀揣着“航天报国”的理想来到大凉山里的发射场,成为了中心技术部气象保障团队的一员。

工作中的郭学文。刘常连供图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郭学文。刘常连供图

工作第二年,24岁的郭学文便作为天气预报领班,参与了西昌发射场第1次航天发射任务。1984年1月29日,“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失利,郭学文和同事们心里暗自较劲,一定要让中国自己的通信卫星飞上太空!

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准备第二次发射!很快,发射日期定在4月8日。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下午5点,离点火发射还有2个小时,发射场上空突然卷起层层乌云,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千钧一发,情况紧急!

“为了选择合适的发射时间,我和同事们查阅了西昌地区193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翻看了近十年的历史气象图册,发射时间没有问题。”回忆往事,郭学文历历在目。当加注顺利完成的时候,发射场上空的云层已逐渐散去,和预报一样,是个好天。

1984年4月8日傍晚时分,长征三号火箭携带卫星再次起飞,奔向36000公里外的太空。这次难忘的经历,也让郭学文更加坚定了用气象专业特长干好航天事业的决心。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为了提高西昌发射场气象预报的信息化水平,郭学文从零开始自学编程,历时多年艰辛探索,设计研发了气象数据交互系统,让西昌发射场在国内发射场中率先实现了气象数据信息化传输和显示,极大提高了中心气象保障能力。

北斗二号组网第五星,原定发射窗口为2010年8月2日,可是风云突变,中心气象团队根据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判断8月1日至3日有一次中等强度降水。

“怎么办?”巨大的压力顿时笼罩在航天人的心头,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高级工程师郭学文。

“1日窗口的好天气有60%-80%把握,降水在1日8时后来临有90%的把握,而2日90%是个坏天气。”郭学文根据数据分析,胸有成竹地表示。

根据郭学文团队的结论,发射场区指挥部决定改变发射计划,将发射窗口提前一天。

8月1日5时30分,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长三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5颗北斗二号卫星直刺苍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2013年,为了支持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作为中心气象经验最丰富的专家,年过半百的郭学文主动请缨,从西昌转战海南二次创业,投入到文昌发射场气象系统建设中。

据悉,文昌发射场是我国首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强降水、强雷电、强台风的气候特点,复杂多变的天气给气象预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早日实现文昌发射场滨海气象预报能力,郭学文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海岛气候特征和天气演变规律,研发天气分析和预报系统,使发射场气象系统信息化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

郭学文 刘常连供图

郭学文在进行气象观测。刘常连供图

2020年12月20日凌晨,文昌发射场指控大楼8楼灯火通明,气象团队正紧张地对长征八号首飞发射窗口气象情况进行分析研判。

那一天,郭学文正紧盯着电脑屏幕前各类高空风数据,此时他和同事们已是彻夜未眠。原来,原定于当天起飞的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因为高空风风速过大被迫推迟发射。

“上世纪90年代,因对高空风认识和考虑得较少,曾导致西昌发射场一次火箭发射在升空过程中出现意外。”郭学文介绍,如果高空风太大将影响火箭飞行姿态。在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长五遥三复飞等任务中,高空风问题都是需要格外关注的气象因素。

经过反复沟通论证,最终郭学文带领团队拿出方案:建议在原计划窗口推迟2天发射。

“5、4、3、2、1!点火!”那年12月22日,烈焰喷薄而出,长征八号首飞成功,飞向无垠的太空。那一刻,郭学文望向天空,内心坚定而自豪。

五十多年来,郭学文带领团队从“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云接日头无好天”等最基本的气象谚语学起,到如今立体式气象观探网络建立、信息化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多地联合气象保障中心建设,他们从无到有到优,与中心共同成长,让中心气象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从1到200,中心任务准备时间越来越短,航天发射频率越来越高,体现着航天测试发射能力的不断提升。如今,虽然身在海南,但郭学文仍时时关心西昌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气象保障工作,当西昌方向的同事遇上了气象方面的“疑难杂症”,也会第一时间请教“老郭”。正是因为许许多多像郭学文一样的航天工作者,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才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加速迈进。(彭茜、黄国畅)

(责编:罗昱、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