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人均2分钟 21条金玉良言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

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2月2日上午,金牛宾馆天府楼天瑞厅内,气氛热烈,成都市两会期间的“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听取政协委员小组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近两个小时的发言时间里,委员们开门见山讲短话,人均2分钟,直奔主题。康养产业发展的突破、都市工业载体的建设、营商环境的再优化、文旅“吸睛”更要“吸金”、成都农匠的培育……一组组数据直指痛点,一条条建议切中要害,21条金玉良言内容扎实,言简意赅。
聚焦重要产业
委员献计出策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面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超大城市康养产业如何破题?“共有产权居家养老模式是突破方向。”市政协委员刘兴泰说,建议制定将政府和社会闲置资产盘活利用为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为发展共有产权居家康养产业提供存量和增量载体。同时,将康养产业纳入产业建圈强链“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大力培育本土企业成为链主企业。
市政协委员黄琛认为,应支持开放街区、老旧厂房楼宇、工业遗址及“城市硅巷”,建设一批都市工业载体,研究搭建全市规下工业企业基础数据库,打造“链主大脑”,打通原材料、生产、出入库到市场流向的数据链,培优链属雁阵集群,发布都市工业产品“服务”清单。
城市能源结构如何再优化?“鼓励民间资本与国企共同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市政协委员潘志成建议,积极培育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绿色能源示范项目建设,试点个人充电桩共享模式,发展社区微电网。
文旅如何持续出圈?
委员拿出大招
2024年初,文旅市场以持续“沸腾”的方式开场,各地奇招频出。流量“退潮”后,持续出圈的路在何方?委员们认为,持续的热度必须有提前的布局和文化新内容的供给。
“以后,吸‘睛’不一定就吸‘金’。”市政协委员余涛快言快语。他认为,成都的夜间经济市场还要提档升级,一方面优化夜间文娱产业布局,加强文娱上下游企业联系;另一方面,要增加夜间文娱产业文化新内容的建设和供给,持续培育城市夜间产业的独特IP。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市政协委员付勇涛建议,配合城市更新,大力推进成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使其焕发出新活力、新价值;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以时尚产业作为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以企业品牌宣传提升‘成都造’产品的文化定价权,服务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发展空间。”
文学资源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搭建核心平台载体,筹建‘成都文学馆’。”市政协委员晋超说,致力于开展文学IP资源的挖掘梳理和创新转化,让文学品位融入城市形象。“可以将交流展示中心,集文学藏品、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宣传教育、社会服务,打造成都文学大数据,推动文学全面赋能。”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委员建议做优关键节点
会上释放出一个信号——“科技成果转化仍然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委员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纷纷建议在中试等关键节点做优做强。
市政协委员、成都院士联合会秘书长雷伟带来打造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的建议。“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少概念验证、中试的条件和方法。”雷伟说,建议鼓励引导区(市)县国有平台设立概念验证及中试基金,市属高校试点设立“技术经纪”专业,大规模培育重实践、强应用的技术经理人。中小企业如何进行概念验证的渠道?他认为,应通过发放科技创新券,让早期成果在开展概念验证工作时予以抵扣补贴。同时,让获奖的创新创业赛事项目参与概念验证,获得转化机会。
为了让高校科研成果不束之高阁,市政协委员何晓静建议,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与机制,允许高校专家到企业兼职。在吸引人才上,要完善国内、海外优秀人才与企业落户成都政策并落实配套措施,制定完善科技转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消除法律对创新的捆绑限制,建立科技成果与企业间链接式网站。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霞 摄影 李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