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心声道实情 提建议谋发展
民建、科协界别委员围绕“‘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建言献策

2月1日下午,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界别协商会议召开,来自民建、科协界别委员现场谈问题、提建议,部分市领导、相关市级部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重在协商交流,大家尽管抒心声、道实情。”会议开门见山,委员们纷纷敞开心扉,打开了话匣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拓”“科技创新赋能结构转型”等成为热议的话题。
谈问题
如何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协同共兴
“成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市政协委员邓国营认为,近年来,成都市紧密结合“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文化现代化积极推进,生态发展质效凸显,乡村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农村改革持续深化。针对不少县域仍面临定位不准、产业难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多重困境,他建议深入发掘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深入发展,加强人才返乡下乡的激励机制,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实现城乡一体布局与协同共兴。
“2023年,成都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7492.4万人次,排名全国第三,天府机场更是跻身全球繁忙机场行列。”在市政协委员顾兴树看来,随着市委、市政府打造国际性交通枢纽的战略布局不断展开,成都构建超大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进“两港”建设,升级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第三城”的工作迫切性日渐突出。他建议,应该完善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以及同周边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环天府机场综合经济区建设,形成“泛航空、大航空”产业圈,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中转枢纽”功能。
会上,市政协委员吴晓明带来了有关能源结构的一线观察。“目前,成都市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调整能源消费,持续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强化,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她认为,建设以技术主导为核心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是革新用能理念、创新能源技术、优化用能结构、推进能源革命的基础工程。
谋发展
能源调整如何继续发力
“全市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面临的碳排放国际贸易壁垒将持续提升,加快构建绿色贸易、提升绿色贸易空间和质效的迫切性愈发强烈。”市政协委员任涛在会上提出了现阶段成都在积极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方面遇到的难题。他建议,制定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更好利用现有中国与欧盟间能源合作对话机制。同时,科学评估企业生产中使用的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放大全市对于绿色低碳产业的吸引力。
如何以智慧蓉城建设,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成都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标杆城市,但卫星互联网产业定位仍缺乏特色亮点,容易形成全而不强的产业格局。”对此,市政协委员陆文斌给出建议,充分发挥在国内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中的领军地位优势,组建国有卫星产业平台公司,促进双碳和卫星互联网技术和场景应用的融合发展,做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柱, 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市政协委员刘厚文建议,企业要以市场及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大推行“节能环保分类管理评价机制” 的力度,积极引导企业新旧能换,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设备淘汰掉落后的高耗能设备。持续鼓励绿色能源的技术研究,推动确有实效的绿色能源产业落地。进一步完善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协同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市政协委员罗亮现场介绍,成都规划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49.5%,超大城市能源消费 “再电气化”进程加速演进。在他看来,当前成都电力供给匹配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生动力尚未完全建立,亟须以超大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引领,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强化能源保供物质本底。(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秋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