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著名科学家、电子科大教授裴德乐: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进步造福全人类

媒体采访裴德乐教授。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枫 摄
写信缘由:
希望在推进科技合作方面,继续为促进中古友好,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更大范围落地贡献力量
读信印象:
当我读到这封信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主席理解、了解我的兴趣点,我可以与他交谈、给他写信
寄语合作:
中国和古巴都有非常著名的脑科学专家,大家合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找出诊断脑部疾病的创新技术方案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办法。一句话,就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师生评价:
裴德乐不仅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还非常有国际视野;这位老朋友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
“我非常惊喜,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11月1日,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记者见到了近日收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回信的古巴著名科学家裴德乐。
裴德乐是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古巴科学院院士,致力于脑电、磁共振理论和方法领域的研究。此前,他致信习近平主席,介绍其所率领团队在华推动脑科学研究和中古神经技术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愿继续为促进中古友好,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更大范围落地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让裴德乐深受鼓舞,“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我们如何更努力地工作、怎样做得更多,才能不辜负所受到的鼓励。”
他的写信初衷:
希望推进科技合作,继续为促进中古友好贡献力量
裴德乐个子比较高大,留着花白的大胡子,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谈到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时,他非常激动。
他告诉记者,他于今年9月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10月31日接到古巴驻华大使的来电,得知习近平主席已经回信。“我的第一个反应是非常惊喜,因为他的回复非常快。我知道,习近平主席一直很忙,尤其是过去几周,有很多国际事务;第二个反应是非常惊讶,当我读到这封信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主席理解、了解我的兴趣点,我可以与他交谈、给他写信。”
裴德乐出生于1950年3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计算机研究人类大脑的科学家之一。多年前,在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尧德中的引荐下,他来到电子科技大学,成为该校的全职教授。
这些年来,裴德乐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也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又恰逢‘77国集团和中国’哈瓦那峰会召开。我希望在推进科技合作方面,继续为促进中古友好,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更大范围落地贡献力量。”裴德乐说。
“3年前的新春佳节,学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文远到我家慰问,他提出了创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可能性。”在裴德乐看来,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创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加强中古国际合作的一个象征,“我希望通过写信,展现我对习近平主席的敬仰,以及我对这项工作的决心。”
他在中国这些年:
中古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
“实际上我在1990年就来过中国,这么多年过去,中国的发展是翻天覆地的。”裴德乐说,除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的产业水平都获得长足提升。
裴德乐认为,成都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地方。“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新的有创意的东西。当在成都居住的外籍人士聚在一起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物。”
中古友谊已经存续多年。谈起两国的合作,裴德乐的身体微微前倾,充满期待。“我们的合作存在于多方面,双方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从专业领域谈起,裴德乐认为,帮助古巴攻克健康方面的难题就是中国对古巴最重要的帮助之一,“尤其是中国的医学技术被引进古巴之后,对于检测和控制糖尿病起到很大作用。另外,在上世纪90年代,我向中国介绍了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化的脑电图系统。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技术,我们正在合作。”
除此之外,在裴德乐的推动下,中国、古巴、加拿大三方还联合启动了脑科学合作计划(CCC计划)。在此计划之下,裴德乐还联合其他专家一起创建了全球脑计划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参与的国家可以通过云信息平台共享脑科学的数据、算力和工具。
“接下来,双方还将进一步在脑科学方面展开相应的合作。”说到这里,裴德乐专门请助理放慢翻译速度。他提到,中国和古巴都有非常著名的脑科学专家,大家合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找出诊断脑部疾病的创新技术方案,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办法。“一句话,就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同事学生眼中的他:
对工作充满激情,年过七旬依旧奋战在科研一线
2017年,裴德乐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作为裴德乐的学生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博士生金煜对自己的导师非常崇拜:“我们老师对工作非常有激情,他今年已经73岁了,但是还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他在给我讲题目的时候,还会帮我写代码,给我解释背后的原理。”
“当古巴是白天的时候,中国是夜晚;当中国是夜晚时,古巴是白天。为了与古巴方面对接,裴德乐教授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有时候还两班倒,真的很辛苦。”在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任鹏眼中,裴德乐确实是年轻人的榜样。
对尧德中来讲,裴德乐更是认识10余年的老朋友,“我们是以文会友,最初是通过看彼此的文献认识的。”在尧德中看来,裴德乐不仅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还非常有国际视野,“他会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召集全球的科学家一起研讨神经技术全球化问题,动员大家给中低收入国家的人们多做一些事情。他常说,科学技术的成果应该用来造福全人类,让更多人获益。”
“我的这位老朋友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尧德中说,以做研究为例,如果遇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他会想办法整合资源,通过网络借助其他实验室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不一定要等到条件都成熟了才去做这个事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帆 张庭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