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同上一堂青春大课>>媒体联播

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2023年10月16日13:07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10月14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四川大学举行。活动邀请青年榜样、名师大家与广大青少年网民同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网上网下大思政课。这堂“润物无声”的大思政课,激励和鼓舞着广大青年以奋斗奋进书写更精彩的青春华章。

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

一场青春与千年文明的对话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件器物就是三星堆7号坑的镇坑之宝——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网友们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月光宝盒’。”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队长黎海超在活动现场为大家讲解。在他和他的团队看来,考古是如此让人着迷。

今年5月,该团队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如今,新一代年轻的考古人已经逐渐扛起了担子。在实际的工作中,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记录。与这一群“00后”、“95后”一起工作,黎海超却从未感受到“不靠谱”。因为无论年轻的考古队员平日里有多活泼,当他们下到“坑”里时,都会以一名考古工作者的严谨来要求自己。

“第一个发现龟背形网格状器的,就来自我们队里年轻的同学。”这位有着“相当高的专业敏感性”的同学,在看到龟背形网格状器的第一眼后,并没有继续清理发掘,而是立刻停下来,向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师请示。在考古队制定专门的发掘方案后,2022年6月14日,这件龟背形网格状器,才成功从祭祀坑抬出,被转运至文保中心继续清理。“一个专业的考古人,在清理出重要器物的时候,第一反应应该是停下来,而非挖下去。”黎海超说。

谈及青年寄语,黎海超说,“大家要把热爱跟自己职业选择结合在一起。从长远发展来讲,只要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在这个行业有所成就。”

新华社记者周科和“春运母亲”:

13年后再相逢,讲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

2010年1月30日,彼时还只是新华社的一名普通记者的周科在南昌火车站的春运大潮中,抓拍了一张照片,他给照片命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照片上是一位年轻贫困的妈妈,她肩背高于她身长的大布袋行李,手提开口断带的破书包,怀里还兜着一个襁褓里的小娃娃。

活动中,周科再度回忆起与“春运母亲”的缘分点滴。“我一直牵挂着《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照片中的年轻妈妈和她的孩子。”10余年后,周科终于寻找到照片中的母亲——她叫巴木玉布木,彝族人,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桃园村。

13年后的今天,周科与巴木玉布木再度相遇,四目所及,这一刻,是涌上心头的久别重逢,更是周科扎根新闻事业的时光回溯。“在工作这么多年后,我学到了许多很难从书本上领悟到的经验,年轻人还是更多需要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周科感悟道。

谈及对当代年轻人的寄语,周科表示,希望大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当中,踏踏实实沉下心,不要心浮气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苏祠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徐丽:

希望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焕发新活力

活动现场,三苏祠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徐丽以《滴水见太阳》为主题作了分享。徐丽说,“三苏文化就是那一滴水,一直以来以它独特的魅力映照着中华文化的光辉。”

40年干一件事,会不会觉得枯燥?徐丽说,自己没觉得工作枯燥。“讲的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是面对的每一拨游客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想法和关注的点都不一样,会和他们交流互动,还可以从游客身上学到东西。游客也很认真地听,他们对三苏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

青年人如何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在徐丽看来,首先要有良好的家风家教。“三苏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其核心内容是“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希望大家在家庭教育中,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启发,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好的教育。”徐丽说,“孩子们从小就有好的家风教育,长大后担当起时代的大任,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世芳 杨升涛)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